在“限塑令”实施两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GB9685-2008实施一周年之际,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下辖社区,北京地球村日前主办了以“食品安全与塑料包装”为主题的社区宣传活动,来自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环保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了各种一次性生活用品的识别方法。
食品用塑料袋:看“QS”标志
专家说,不合格的塑料袋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被染了色的,如红色、黑色、蓝色等;二是有异味,因为添加了一些化学物质,常有异味;三是对着光线或阳光看里边有杂质,废料做的通常有黑点、污点、油污等。此外,劣质塑料的强度通常都比较差,很容易撕破或手指一捅就破。
巧识合格的塑料袋方法如下:一是用手使劲抖动塑料袋时,发出哗哗啦啦的清脆响声是合格塑料袋,声音小而闷的,是不合格塑料袋;二是用手抚摸塑料袋表面,光滑的合格,发粘发涩的不合格;三是用棉签沾上色拉油,在塑料袋内侧有颜色处蹭40~50遍,合格塑料袋不掉色,而不合格的塑料袋会掉色;四是合格塑料购物袋上都有材质名称、安全环保声明、执行标准代号、塑料袋规格型号厚度、承重以及生产企业信息等。
此外,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凡食品用塑料袋必须标注“食品用”字样,并且必须有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质量安全许可标志QS及编号。
餐盒:“一看二摸三闻”
目前,我国每年一次性餐盒的需求约为150亿只,90%以上为塑料餐盒。其中国家明令淘汰的发泡塑料餐盒占一半左右。那么如何辨别一次性餐盒是否合格呢?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专家建议“一看二摸三闻”:一看,就是要看餐盒上是否有QS标识及编号,餐盒表面是否光洁,有无杂质或黑点。一般来说,透明的塑料餐盒是使用纯聚丙烯(PP)生产的,安全系数比较高;颜色鲜艳的餐盒,有可能使用了废塑料,因此颜色越深越不安全。二摸,是要摸一摸餐盒的强度,使用废塑料或大量添加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生产的餐盒,强度一般都很差。三闻,是要闻一闻餐盒有无异味。专家说:“劣质餐盒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四句顺口溜――手捏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有异味,遇热渗漏易变形,一折就有石蜡印,撕碎入水就下沉。”
保鲜膜:“一看二撕三火烧”
专家表示,使用保鲜膜时,消费者应注意,PVC保鲜膜不可加热。因为PVC保鲜膜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膜的韧性和透明度,加入了35%左右的增塑剂,这种添加剂遇热遇油后析出,进入到食品中会构成食品安全隐患。此外,PE保鲜膜虽然可以加热,但温度最好不要超过110℃,因为温度过高保鲜膜会析出有毒物质。
专家说,辨别PVC保鲜膜和PE保鲜膜,最好“一看二撕三火烧”:“一看”是PVC保鲜膜相比起来透明性更好;“二撕”是PVC保鲜膜强度也更好,不易撕裂;“三火烧”则是PVC保鲜膜在用火烧时火焰发黑,冒黑烟,有刺鼻的气味,不会滴油,离开火源后会自动熄灭。PE保鲜膜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无味,会滴油,离开火源后可以继续燃烧。
专家提醒说:“新标准实施后,购买保鲜膜要注意看警示语,如‘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
这位专家建议说,包装普通水果蔬菜,消费者可选择PE保鲜膜;包装熟食、火腿等食品,可选择PVDC保鲜膜;PVC保鲜膜也可以用于包装食品,但不如前两种安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熟食、富含油脂的食物,特别是肉类,最好不要用保鲜膜包装贮藏,尤其不要使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熟食及油脂食品。这是因为PVC膜里含有增塑剂DEHA,这种油脂类化合物如果和生肉、油炸食品等含油食品接触,将溶于食物的油脂中,危害人体健康。
纸杯:“一闻二摸三看”
很多人在用纸杯时都会发现,有些纸杯一旦盛热水后,就会变软,甚至渗漏,而且还会从杯子中闻到一股怪味。环保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一些纸杯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用废塑料和纯度较低的工业用聚乙烯替代了本应涂在纸杯内层的聚乙烯树脂。”
据介绍,为了节省纸杯本身所使用的纸,一些生产商大量使用回收的废纸。为了增加纸杯的重量和提高其均匀性,生产商还会在劣质纸杯中增加碳酸钙、滑石粉、劣质胶水等添加剂,长期摄入这些添加剂,会造成胆结石、肾结石、便秘等疾病。此外,有的生产商为了让纸杯看上去更白,就加入大量荧光增白剂。如果将这种纸杯放在荧光灯下,会呈现出蓝色。
专家建议,购买一次性纸杯时可以“一闻二摸三看”。劣质纸杯一般表面有杂质,杯子很软,轻轻一撕就破,并且散发出刺鼻的油墨味道,这说明纸杯中含苯超标。此外,如果摸着的纸杯感觉是软软的,或者对着光看有杂质,则最好不要购买。环保专家说:“消费者应该选择到正规超市购买杯身或杯底印有国家市场准入标志(QS)的纸杯。”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