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旧货网小编整理报道:经商之道--忌完美主义
某些商人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绝对正确”上。在他们眼里,每件工作都有一个最高的目标,每个决策都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他们行动中,要求员工每天以最好的状态工作,期望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于是,老板到处吹毛求疵,员工终日提心吊胆,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恐怕是所有人的愿望。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完美主义思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挫伤企业活力,完美主义的理想化状态也会在现实中被扭曲。
其实,完美主义不是坏事,但如何运用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技巧,能否准确地运用完美主义思维,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成为前进的动力,要么成为束缚企业脚步的阻力。
李汉生,这个被人们赋予“金牌”光环的职业经理人,其与方正集团的恩怨纠葛,在一定程度上就起源于他的“完美主义”。
为了支持李汉生的改革,方正给了他很大的权力。李汉生迅速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独裁的一面。他很难 采纳别人的意见,总是以自己的见解为主旋律,强烈要求大家随着他的节奏而舞动。比如,他曾为门厅里胡乱摆放的纸箱而大发雷霆,致使员工人人自危。
李汉生有些做法和要求表面看来容易理解——李汉生也以为别人能够理解,但实际上却有些操之过急、不近人情。几个副总裁,是干了很多年才升到这个位置的,但李汉生认为从管理架构上看,设这些副总裁没有必要,会造成管理混乱,于是就统统免职。结果造成颇为严重的人才流失,使员工对企业慢慢失去了归属感。
李汉生曾说过,在他看来,方正什么都有,缺的只是管理——只要在根本上改变方正民主有余、集中不足以及经常上演“办公室政治”的企业文化,就能妙手回春,让方正重新焕发活力。从根本上说,李汉生还不了解方正,更不了解方正人。他以自己理想中的思维来衡量整个企业的状态,以自己的完美主义思维界定全体方正员工的思维,未免求全责备,形成了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李汉生在走进方正之前,是国际知名企业惠普的中国副总裁,惠普特有的个性与环境造就了李汉生的成功业绩。当他来到方正集团后,也自然而然地按照惯性的思维改造方正这样的企业,他全力想将方正改造成惠普。尽管他也十分清楚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变化,但是一进入执行层面,他还是不由自主地把方正当做了惠普,理所当然地认为惠普和方正的一切都是一样的。
于是,习惯按照惠普程序办事的李汉生,按照外企的套路对方正进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造。他总认为方正一定会像惠普一样执行他的“完美’计划。
当方正无法达到他的要求后,他便开始对员工严加斥责,大肆批评。最终,使自己走向孤立,使方正走向亏损。
完美主义的老板总想达成最高标准的目标,为每件事都设定了极高的标准,凡事都有固定的答案。他们习惯忽略别人的长处,只看到短处,容易忽视主流,纠缠于细节。他们对下属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求之深,责之切”,有太高的标准、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责备。
由于他们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做事方法的“绝对正确”上,所以,他们所设定的极高标准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能力,当别人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时,老板总是亲自上阵。如果有人达不到他的标准,他就狠批一通。甚至是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与他的想法不合,也会使他勃然大怒。
这样的结果是,员工终日在提心吊胆的心理状态中,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信任,操作的灵活性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最终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的影响。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用人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
“完美主义”绝不应成为企业老板用人、做事、管理的方针,相反,应警惕完美主义思维给企业带来的阴影,远离完美主义的负面危害。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拒绝完美,企业老总们应将完美主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使企业走向真正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