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旧货网小编整理报道:经商之道-忌求全责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把众人当靠山,就不能求全责备。如果你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全才、都是完人,最终必然是无才可用,无人能靠。
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全责备,论大功不计小过的道理。
刘邦本人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是一座无人可以动摇的靠山,因而能无往不胜。这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伍子胥说:“用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那么天下的人没有不能用的。”
子顺对魏王说:“英明的君王对待臣子,主要看道德如何,不因为他身上的小毛病而妨碍他的整个人格。”
《列子·杨朱篇》也写道:“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虑琐碎。”
看来古人对此道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无不体现了不要求全责备的主张。
子思住在卫国时,向卫君推荐苟奕说:“他的才能可以带五百辆战车打仗,可任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无敌于天下。”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胜任大将,但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去老百姓家里收租,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英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梓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好的木匠不放弃它,为什么呢?知道它没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少的,而大部分可以利用,最后用来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各国纷争的时代,需要选择众多有用的人才,而因为两个鸡蛋这种小事就不用栋梁之才,这种事千万不要让邻国知道了!”卫君觉得子思的话不错,反而向子思道谢,并说:“我一定接受你的教导。”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泥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的事业。”正因为如此,怎么能以小过、小失来否定一个人才,放弃一个靠山呢?
当年,西汉的丙吉,曾被汉宣帝封为博阳侯,后来又当上丞相,他性情十分宽厚。有一回,一个马车夫,喜欢喝酒,随同丙吉一起出去,酒醉以后,吐在丞相的车子里。西曹主吏告诉丙吉要斥责车夫。丙吉说:“就因为酒醉了赶走他,别人怎么干下去呢?他只不过弄脏了丞相的车马罢了。”西曹也就忍住了。这个车夫是边境人,熟悉边境郡县的情况。丙吉有一次出门,刚好看到一位驿使持着红白相间的袋子跑来,车夫就将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告诉丙吉。不久,汉帝召见大臣,问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丙吉一一道来,其余的大臣都一问三不知,受到皇帝的责骂。而丙吉关于边疆的忧虑及一些想法,都是依靠车夫得来的,所以丙吉感叹道:“人没有不可以收下的,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如果听不到车夫的那些话,怎么能受到皇帝的嘉奖呢?”
中国历来轳养士”之风,正是因为统治者蓄积人才以达明哲保身,借以实现其政治野心。历史上有名的平原君和信陵君,所豢养的众多宾客中哪一个是没有缺点的人呢?孟尝君的门客中也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然而那些流氓无赖都有一技之长,大可运筹帷幄,小可危难救人。而一些真正的君子,充其量只是一种榜样和号召,实际办事能力往往比较差。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管理艺术,就要本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从而失去得力的依靠。然而,如今许多管理者却不懂这样的管理艺术。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领导只盯着下属的缺点,不去重用有缺点的人,那么就只好无人可用、无人能靠了。缺点和长处往往是共生的,在此方面有优点,在别的方面就可能成为缺点。过分果断就可能是刚愎自用,过分谨慎而行可能就是优柔寡断。
世上的人喜欢说世上没有好人,这话很轻率。现在暂且不用挑选好人,只在人群密集的市场聚拢一百人而各取所长,每个人都有一些见识,集中百人的优点就可以成为贤人了;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优点,集中百人的见识可以决策大计。
不求全责备,将众人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他们便成了你事业成功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