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注册
“河间汽配的牌子已经臭了。”当地一位工人如此感叹。“一说是河间的肯定是翻新货,假冒伪劣,甚至一提产地是河北,那这产品就不好卖。”
汽车网的一份资料中显示:河北某些小县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拼装市场涉及多个乡镇、自然村,从业人员近两万人。
坊间,河间货几乎成了翻新件与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有人戏称,如果某天你的汽车零部件莫名其妙地出了问题,那可能就是因为用上了河间货。
这,是笼罩于河间汽配之上一缕难以抹去的灰色。
而据官方资料,20多年来,河间汽配已形成以米各庄镇为中心,南北纵向80华里,东西横向30华里的“汽车配件产销走廊”。走廊内拥有专业市场2个,生产加工企业900余家,专业村60多个,“专业市场+企业群+专业村”的汽配运营模式基本成型。
问题恰恰在于,这些汽配企业良莠不齐,大部分规模偏小。以号称华北地区“最大汽配市场”的米各庄镇为例,一个直观的对比数字是,把当地三大支柱产业的汽车配件、耐火保温材料、化工产品全算进去,固定资产投资200万-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多家。
河间市对此曾总结为:“大群体、小规模、科技含量低、高污染、低效益”。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河间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其上规模、上档次,甚至不惜进行战略性调整,向建筑、家电、交通为主的方向发展,但河间汽配顽疾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治。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河间的汽配企业也在悄悄地发生蜕变。
A的离合器厂,尽管看上去是彻头彻尾的河间本土企业,但据知情者透露,其实际是在长春注册的一家工厂,“长春那边有一个空壳公司,在北辰租了个厂房,当年设备什么的也都拉过去了,但注册完后就都撤回来了,只留了一个人看着,接接电话什么的。工厂的销售人员对外绝不会说是河间的,只说是长春的厂子。”
“现在这边大部分都是异地注册”,这位知情者说,“产地就是注册地,真正打河间牌子的已经很少了。”
“一年好几个亿”
与河间汽配名声在外相对应的是,每年慕名专门前来“考察”者络绎不绝。而其中的一部分会逐步成为固定客户,然后又通过人际传播滚雪球一样把网络慢慢扩大。
A手头的客户以小客户居多,但也并非没有大客户。“广州那边都是大客户,一年要1000多万元的货。”而A家兄弟的两个工厂,一年的产值只有大约300万元左右。巨大的市场缺口也让他有了更大的财富梦想。
而他想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办法是,招商引资。
就在货运站旁边不远的地方,有属于他的3亩空地。在他的规划中,那就是未来的厂房。“有人出60万元买我这3亩地,我没卖,”他对记者说。
A梦想有一天,能有“大股东投资100多万,占50%股份”,而他负责货源、加工、技术、市场等,“大干一场”。他自信有这个实力,“外面人在这做厂的还很少,主要是没有关系根本做不起来。”
当然他也并不怎么着急。就他目前经营的货运站而言,“一天出十几吨货”,足够他衣食无虞。
A只是河间汽配灰色调上的一个音符。在A想方设法扩大规模的同时,河间的假冒伪劣汽配究竟发展到了多大规模?2001年,央视《经济半小时》给出的数字是:“制售假冒汽配的收入,占到河间市当地产值的十分之一”。近10年过去了,这一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他透露,和他同样情况的货运站,“加起来一天至少出几百吨货”,以离合器为例粗略计算,一个离合器100多斤,一个离合器几百元,保守算下来也“好几个亿”。而可供比较的另一个公开数字是,“米各庄汽车配件市场,经营上万个品种的汽车零部件,年交易额达20亿元”。
“该坐坐了,就是要钱了”
曾经有个流行的说法: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一说法至少在河间汽配的小环境中得到了应验。
“干什么都需要关系”,A不止一次提到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在他看来,拥有关系似乎比其他更有面子。“别看我看着老实,真要有事的话,一个电话,二三十号人马上就能招呼过来。”
当然,各种关系中,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要显得更重要些。A透露,每年打发各类关系大约需要三四万元。譬如货运站,背后要有公安局的人;譬如工厂,要有工商的熟人;再譬如……
“平常过来喝酒,到时候了借钱。一般上下半年各一次。”描述最形象的是A的表弟,“到来之后,就说‘没钱花了,借2000块钱’……赶到年底了,就打电话说‘老长时间没在一起了,想你了,该坐坐了,这就是要钱了……’”
所以他们不怕“相关部门”,最怕的是记者。“一不小心就倾家荡产”,A说。事实上,自始至终他也没有完全消除对记者的怀疑。他甚至试探地对记者表示:“你们即便是记者也没关系,我这点事判不了死罪,顶多关个三两年,我出来之后照样东山再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