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贴牌,自有品牌
“陌生人不能进厂”,这是当地汽配行业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想进厂,除非有熟人带着。但经过谨慎而有节制的一番“盘问”后,周建增还是决定带客户现场看货。
A的离合器厂距货运站不算远,大约有3公里。厂子并不是很起眼。“比我们大的也就八九十来家”,A自称是中等规模“略略偏上”,不算流动资金投资四五十万元,十来个工人。
这家工厂的加工车间不是很大,记者当场只见到3个工人——后来得知另外的几个工人在隐蔽的南院“拆旧货”。车间设备也并不复杂,有车床,检测机,平衡机,还有打标机等。成堆的离合器片和压盘,有的正在加工的,有的已经打好了包装。而就在车间的一角,已加工好的离合器白色盖子上面,赫然标注的是“北方奔驰专用”字样,另外的黑色盖子上面,标注的是“中国重汽(26.11,-0.44,-1.66%)专用”字样。
A并不讳言这些是冒牌货,“花这个价钱质量不可能达到标准,但还过得去,能用。”他轻描淡写地说。
而这些复新件的质量确实也无法保证。据记者了解,正厂件有多道检测手续,但这些复新件只有有两道检验工序。“都是自己检测,也就弄个大概,”知情人透露,“譬如找平衡,跟正厂比相差最少30倍”,甚至,“有时货催得急,连平衡也不做,组装好就走。”
一番讨价还价后,A在报价330元每件的基础上又降了5元钱,“325元,不能再降了,我一件就赚你15元钱,”他对客户强调,“也就你要的量大,这个在市场上最高卖到过450元。”
回到货运站,客户表示还想看一下“全新件”是什么样子。在经过一番电话联络之后,A最后同意带客户去一位朋友那里看货。
这家工厂规模和A的离合器厂差不多。在得知客户是初次来河间后,“我这里没有翻新件,都是全新件和自有品牌,”这位50岁左右、满脸警惕的工厂主B说。
“翻新的没有多少利润,这儿查那儿查的风险也太大,”B陪着客户在他的车间转了一圈,“我现在主要打自己的牌子,贴牌的很少,质量检测不合格我坚决不允许出厂,当然了,价格也高些。”
而据记者了解,B也有一个专门的拆旧货车间,只是和加工车间分处两个地方。二者分开,主要是为了躲避相关部门的突袭检查,这在当地汽配业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期间,B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他对记者解释,“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催货,哎呀,赶不出来。”
临离开前,B给记者提供了一份《离合器及压板价格表》(如图)。他提醒记者,“下来订单之后,给我来电话,质量尽管放心。”
但一位“圈内人士”在看了B的价格表后判断,“不是他说的那么回事。说是全新件,实际他那离合器上,不是弹簧是旧的,就是爪子是旧的,不然不可能这么便宜。要知道,离合器上的新弹簧一个0.6元,一个压盘36个弹簧,这就20多元;爪子一套30多元,加上换铜套、销子需要50多元,所以全新件不可能是这个价钱。”
这位了解内情的人说,即便是全新件,这些小厂生产的也质量不过关。“压盘盘底一般没问题,盘盖就不行了,也有很多是新的,但都是小厂用钢板直接冲压而成,因为少一道蘸火工序,沧州那些小铸造厂铸造的新件实际上还不如旧的,盖子里全是气孔,密度不够。”
据记者了解,通常说的冒牌货就是指复新件,贴牌则是指纯新件用别人的牌子,所谓自有品牌是指工厂自己注册的品牌,一般是全新件。
“车毁人亡也不负连带责任”
下订单,交订金,签合同,这是A和客户打交道的流程。
“你不下订单,我就没法许诺货到底能不能赶出来。”几天的交往中,A经常提到“诚信”二字。“我不能坐在椅子上就随便承诺,做生意必须讲诚信。不瞒你说,无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我们都是明码标价,复新件什么价位,全新件什么价位,自有品牌什么价位,按质论价,按货付钱。”
A的“理论”,在当地堪称是通行的做法。
A的表弟,大约25岁,这位经营汽车启动机的年轻人自称根据客户的需要,“我的启动机至少出10种包装”。他有些自负地对记者说,“在国际上,河间都已经有名了,每年开汽配会的时候,河北河间都有单独展位,哪一届汽配会,我们都去开订货会。”他认为,就汽车配件而言,“没有比我们更精通的,全国这里最便宜”,河间的汽车配件全国最全,小到一个车灯,大到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和变速箱,“只要是汽车上用的东西我们这里都有”。
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要是组装的话,河间的汽车配件组装一辆汽车没问题,”只是,“这样的汽车不敢上路,估计一上路就散架了”。
但对于这样的汽车配件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并不担心。“我们厂五六年了,”A说,“比如飞轮坏了,打坏变速箱了,车毁人亡都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不负连带责任。”
“不负连带责任”,也是当地汽配产品不成文的规矩。
这并非信口开河。据记者调查,就在去年,A的离合器厂生产的离合器质量出了问题,一辆斯太尔大车的主机被炸烂,还好没出人命。虽是老客户,事后也只赔偿了两三千元钱——部分是赔偿一台离合器的钱,另外的一部分是因为斯太尔大车流的机油污染了农田。
“那我把货拉回去质量出了问题怎么办?”对于客户的担心,A大包大揽,“售后你尽管放心,毕竟质量不太好,我们这里无限期退货。”
这同样并非虚言。据记者了解,时至今日,仍有2007年出产的货间或退回给厂家,而厂家也照单全收——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拿回来再加工一遍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到客户手里。
奇怪的是,A和其表弟均透露,“客户退货的特别少”。以A的离合器厂为例,“每天能生产100多件”,但“每月退回来的也就20件左右”。流传的一种说法是,“退到正厂去了”。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曾有人专门购置河间的翻新件,盈利点就是往正厂退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