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的竞争无序状态是氯乙酸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的表现,氯乙酸行业应谋求构建市场共赢机制”。于12月中旬召开的第五届氯乙酸论坛上,中国氯碱网信息部副主任李琼在主题发言中如是说。她表示,中国氯乙酸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历时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较为重要的耗氯精细化工产品之一,无论对氯气附加值的转化,还是对工农业的发展均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有不少的问题。
产能快速扩展
预期产能百万
李琼指出,近两年国内搬迁企业日益增多、且起始规模加大。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整体规划化工产业发展等等原因,许多氯乙酸企业重新选址搬迁、退城进园。如河南尉氏地区原6~7家生产企业,搬迁进园约3家;河北地区近两年内有搬迁意向的企业约4家;盐城地区约10家左右氯乙酸生产企业在强制停产后,不少开始新的投资建设。新建企业的产能起始规模一般在年产1万吨以上。
2009年我国氯乙酸产能已经超过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达到68.15万吨,其中硫黄法为39万吨,占57%;醋酐法29.15万吨,占43%。从区域分布看,华北、华东地区产能集中,占到了73%,而且未来扩能较多。尤其河北省氯乙酸企业在产企业数量多达15~17家,占全国总产能的25.8%。
未来三五年内预期国内氯乙酸扩能总和在31.3万吨,其中河北8.5吨、江苏6.5万吨、山东6.5万吨、河南6万吨,加上现有的产能,总产能已经接近100万吨。而较为确切的在2010年投产的产能为9.3万吨,届时氯乙酸产能至少将达到77.4万吨。
行情两起两落
市场低迷盘整
李琼介绍,近几年氯乙酸市场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在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期间,氯乙酸市场受下游需求的拉动及国内整体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价格呈现上扬趋势,价位高达7000~10000元(吨价,下同);市场的火爆带动产能扩张,在经历了半年至一年的集中扩产后,在2006年里我国氯乙酸产能迅速放大,2006年下半年,新增的氯乙酸产能逐步投放市场,市场价格也开始急速下滑,企业亏损面增大;但进入2007年下半年,国内氯乙酸市场终结萎靡走势,迎来盈利高峰阶段;由于下游甘氨酸、草甘膦需求强势,带动氯乙酸价格一路走高,2008年6月中旬氯乙酸出厂价格达到顶峰,为10000~11000元。
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氯乙酸市场开始进入快速下滑通道。2009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下,氯乙酸下游甘氨酸及草甘膦行业开工率严重下滑,其他下游行业也表现平淡,氯乙酸市场价格急速跌入3500元左右水平。截至今年11月底,国内氯乙酸平均市场价格一直在3500~4700元范围内波动。国内氯乙酸市场受到双重压力的特征突出,相当一段时间内,企业陷入“欲升不能、欲降不忍”的尴尬境地。
发展渐重长远
亟须共赢机制
李琼对当前行业新特点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近期部分氯乙酸企业开始注重一体化配套,向资源的循环利用倾斜。最新投资的氯乙酸企业,如河南焦作、山东济宁、广西田东等开始注重长远性,与氯碱企业的搭配建设,争取氯气资源的战略性合作。
另一方面,氯乙酸行业仍然缺乏市场共赢机制,生产经营尚不规范,在地区集中状态下的小、散特点突出。由于缺乏同行业间企业的有效沟通,行业竞争过度,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非常强,特别是与原料液氯的价格趋同性非常高,市场价格的陡度非常大。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氯乙酸同行业间企业的有效沟通,培育良好的销售渠道,搭建上下游行业共赢平台,以避免不必要的行业恶性竞争。
针对目前氯乙酸行业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李琼提出了五条行业发展建议:一是今后国内要自行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工艺路线连续化生产,降低二氯乙酸的含量,抓住机会向要求更高的下游行业延伸,实现品质升级;二是推动实现氯乙酸企业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三是注重调整氯乙酸的消费结构,不断开拓新的用途;四是大力开发母液、副产氯化氢的综合利用,母液中的乙酸、氯乙酸、二氯乙酸均为宝贵的化工原料,而乙酰氯是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成分,都应加以回收利用;五是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产品质量指标,积极扩大出口,占领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