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局势紧张已经上升到几乎爆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从各方面汇总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似乎都已做好了随时擦枪走火的思想和行动准备。然而,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问一个问题:这场中日之战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一旦战事爆发,到底是军事意义大于战略意义?还是战略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若是前者,那么这场军事冲突将在一开始埋下十分不利的伏笔;若是后者,那么才值得继续展开有关的讨论。
所谓军事意义大于战略意义,是指一场军事行动最后的结果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不要说军事行动失败,即便获得全胜,若仅是军事上的大获全胜,而不能给未来的中国拓展出有利的战略格局,那么这场军事行动的战略意义不但将极其有限,而且甚至还将具有负面作用。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略意义。当时的战略格局是:美苏称霸,中国基本靠近美国一边;在这一框架下,中国试图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979年2月17日中国开始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两个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理论指引。一个月后,邓小平出访美国,据说向美国就可能“教训越南”一事交了底。随后的对越军事行动雷厉风行,速战速决,3月5日果断收兵。
就战略意义而言,这场战役达到了三个效果:一、在十年内乱之后,迅速收拢了民心;二、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威望;三、更重要的是,这一战役打击了越南,震慑了越南背后的苏联,同时给了美国一个“放心丸”,成功融入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中国赢得了1979—1989十年的改革开放局面。而至于这场战役的军事意义,在这一框架下实际上已经相当其次了。
但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和战略格局则完全不同。由于中国崛起,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实际上是以中国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的局面;在这一格局下,有相当一部分国家试图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
因此,中国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是:如果说军事行动是一个必需的选项,那么这场行动最后的结果,到底是帮中国打开了更多的局面?还是将使中国未来的处境更为艰难?
近几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充满挑战,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上下都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归结为最后的一点就是:崛起的中国不应该继续被人欺负,中国需要适度展现实力以及实力背后的意志,同时以一种强硬的动作取得“杀一儆百”的效果。
必须承认,这种焦虑及其解套之道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这场军事行动针对的对象究竟是谁?将打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格局?未来的新的战略格局将保证中国走向哪个方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在展开军事动作之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而这显然也不是军人能够解答的问题,而需要中国的战略家、政治家甚至全体精英阶层一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