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是曾经的资本大鳄顾雏军出狱的日子。这位曾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历经7年牢狱之灾后,终获自由之身。正当外界纷纷猜测其是重整河山还是廉颇老矣之时,顾雏军却于数日后头戴白色“冤帽”高调亮相。
9月14日,出狱8天的顾雏军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约众多媒体,陈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再次将当年那场“纷争”,展开在世人面前。
离开公众视线七年,顾雏军显得苍老了许多,他的头发已经全部花白,半边脸不时有些痉挛,但他思维依旧敏捷,语速很快,嘴角不时泛起口沫,讲起自己的“冤情”来滔滔不绝。
7年间,沧海变桑田,顾雏军那些曾经令人瞠目、艳羡的产业帝国已灰飞烟灭。而7年蛰伏,他的内心又经历了些什么?
商人顾雏军
顾雏军创立的格林柯尔公司曾经在商界赫赫有名,鼎盛时间,格林柯尔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横跨家电、制冷、汽车等三大产业,冰箱产量达800万台,占到全国市场的近半壁江山。
经商之前,顾雏军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学者,他1984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天大热能研究所从事了近4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8年,顾雏军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并以这个制冷剂的专利为基础,创立“顾氏热力循环系统”,随后下海创业。
靠着一家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的小公司,顾雏军积累了第一桶金。此后他转战海外,在美国颇获积累。1995年,带着从一家风投处拿来的资金,靠着自己的专利,他稀里糊涂的再次下海,用他自己的话说,“到后来也不算是个失败的企业家。”
从创办亚洲最大的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开始,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公司,在5年间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顾雏军开始涉入资本市场。
2001年10月,格林柯尔斥资3.48亿元收购了日后被认为是顾雏军事业转折点的科龙电器。彼时的科龙,身为香港、深圳两地上市公司、中国冰箱产业“四大天王”之一。收购之后,格林柯尔拥有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顾雏军出任科龙电器董事长。
“收购科龙时,实际上已经是个烂摊子,本来作为外地人,我根本买不到,但顺德当地的企业都不愿意买,最后只好卖给我。”顾雏军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
以科龙为首,格林柯尔展开了在家电业的大规模扩张,美菱电器、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上海阿里斯顿陆续被格林柯尔收入囊中。
自2003年开始,顾雏军将触手伸向了家电产业之外。2003年12月,格林柯尔以4.18亿元的价格,收购扬州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2004年4月,又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自此,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系公司,控制了包括格林柯尔、科龙、美菱、亚星、襄轴等5家上市企业,事业达到顶峰。
嫌疑人顾雏军
顾雏军的事业顶峰并未维持太久。
在其大张旗鼓进行资本收购的同时,一些质疑和猜测纷至沓来。有人质疑其收购目的,有人质疑其收购资金来源,有人质疑其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其中香港学者郎咸平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也最为著名。郎咸平在数次演讲时尖锐指出,顾雏军的一系列收购,并非正常的产业扩张,而是纯粹的资本游戏,顾雏军用区区9亿元资金,换回了价值136亿元的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顾雏军本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对郎咸平的观点进行驳斥,从而引发了当年颇具影响的“郎顾之争”。
时隔多年,顾雏军再次向《法人》记者谈起这场恩怨。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多么憎恨郎咸平。相反,直至现在,他说也未能搞清郎咸平是个怎样的人,但他不认为郎咸平一个人的言论就能导致自己被抓。
“我们出钱把这些被当地企业看作‘废品’的设备买下,并把这些资源重新整合,用到我们的生产线上来,这到底算是侵吞国有资产呢?还是盘活了闲置资源?”顾雏军当年的一位助理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
顾雏军认为,自己一案的导火索,源于一封“莫须有”的举报信。2005年2月,时任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将顾雏军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证监会要来调查科龙,顾雏军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和科龙没有什么问题。
但问题很快便来了。
不久,科龙的高管突然被限制出境,这让顾雏军有些意外。随后,证监会对科龙立案调查的决定传出,科龙被要求对此事进行公告。在国内,上市公司被监管部门调查,是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问题,可能引发金融部门收缩贷款、供货商停止供货并加紧催要货款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顾雏军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去找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求助。顾雏军告诉《法人》记者,曾在佛山任职的欧广源与顺德和科龙有很深的渊源,欧广源马上打电话给时任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征求能否不公告?能否至少说明被调查原因?均得到否定答复。
2005年5月10日,科龙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毫不意外,此事引发市场对科龙的恐慌心理,尽管广东省政府试图挽救,但最终未能成功。
科龙开始风雨飘摇,先是处于半停产状态,最后完全停产。
阶下囚顾雏军
在科龙因被证监会调查陷入窘境的同时,广东省政府也启动了对格林柯尔及顾雏军的调查。顾雏军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称,为在更高级别的调查启动前“摸个底”,广东省有关部门对其及旗下公司进行了经济问题调查,最后结论认为,该案并不涉及刑事问题。
但事情的发展未能像顾雏军设想的那样。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及科龙多名高管突然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此后,身陷囹圄的顾雏军不得不接受了转让科龙股权的建议。2005年9月9日,海信正式受让了格林柯尔持有的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此后,美菱被长虹(微博)接手、亚星和襄轴也重归当地政府。
此后,对于顾雏军的刑事调查和审判拉开帷幕。
由于该案涉及企业众多,案情复杂,从顾雏军被羁押到一审宣判,足足拖延了两年半的时间。2006年底,佛山市检察院以虚假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大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四个罪名正式提起诉讼,漫长刑事庭审才正式开始。
佛山市检察院指控,2001年5月,顾雏军为收购科龙电器,大量虚报注册资本,入主科龙后,他连续三年用假账来夸大科龙电器业绩,并将虚增利润编入当年的财务报告,使科龙顺利摘掉ST的帽子。此外,顾雏军还挪用公司大笔资金,用于注册新公司和归还贷款。
顾雏军对上述指控全盘否认,并在审理期间提交了多封举报信,举报多人徇私枉法,称科龙在出具年报时,他受到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逼迫和要挟”。
顾雏军当年的辩护律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贵方在顾雏军案一审宣判后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勤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是科龙的财务审计人,而且德勤在连续几年的财报中,都把科龙的压货销售款认定为公司收入。”
顾雏军对《法人》记者称,德勤当年拿出四个方案让其选择,其中前三个方案都带有“保留意见”,只有第四个方案不出具“保留意见”。作为上市公司,年报中被带有“保留意见”并非好事,顾雏军倾向于选择第四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