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场上,求名是为了利,自我形象竖立起来了,良好的形象就是一个商人的无形资本。
清康熙八年,浙江宁波人乐尊育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久享盛誉,与它的别具一格的小广告是分不开的。
那时候,北京大栅栏并不繁华,大街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家店铺,同仁堂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在同仁堂开张营业以前,前门大街已有几家药店,人们都到这几家药店去抓药,很少有人知道同仁堂。
忽然有一天,在大栅栏胡同东口,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五个斗大的字——同仁堂药店。人们因此知道大栅栏胡同里也有一家药店,到这里抓药,不但不用等,而且药材地道,货真价实。很快药店的生意就兴旺起来了,原来这是老东家乐尊育的高招。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一天,掌柜的喜盈盈地对乐尊育说:“老东家,这两个月的买卖比过去一年还强呀,您树起的铜牌楼,就像树起了一座金山啊!”乐老先生说:“咱们不能知足得太早啦!应该继续想办法。”
每逢有庙会的日子,同仁堂就在隆福寺、护国寺、蟠桃宫、白塔寺等地摆上茶桌,夏天准备有绿豆汤,向游客免费供应茶汤。很快在整个北京城,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知道大栅栏有座药铺叫同仁堂。来这里抓药的人越来越多,而前门大街的那几家药铺倒落个冷冷清清。
每逢朝廷会试,各地举子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他们聚集在前门一带的旅馆里,一边休息,一边跃跃欲试等待考期的到来。这时,同仁堂便在各主要路口设置带有“乐”字的大红灯笼,做路灯照明用。各地举子只要走到十字路口,自然便会看到“同仁堂”三个大字。同仁堂还给来自各地的每位举子送上一盏带有“乐”字的小灯笼,供夜晚走路照明用。同时,同仁堂还给每位举子送上免费送上一剂平安药。预防水土不服,以免因病耽误了考试。这样,人们一见提有“乐”字小灯笼的人,便知道应试的举子。同时也想到了同仁堂。各地的举子离京时,都纷纷到同仁堂致谢。还有人买上几剂药带回来。
就这样,同仁堂自立形象,因施小恩小惠,名气大振,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