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绝不是废弃物市场,而是淘宝掘金的好地方”,业户说。
小到一枚螺丝钉,大到冲压、数控机床,各类五金交电、家用电器、家具、劳保用品、轮胎、电机等等,林林总总,20余万种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哈港闲置商品交易市场建立至今已有二年。
徜徉在这片8万平方米的王国,思量着不知多少原物主的痕迹留存其上,不知道这些旧物又会几经流转,去到某个新主人的手中,续写新的故事。
一个二手货市场年交易额三亿
三千名下岗职工从这里谋得“滋润”生活
两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废墟,一片荒芜;如今,占地8万平方米的大市场拔地而起,车来车往,一派繁忙。两年前,业户屈指可数,疏疏落落;如今,市场范围一扩再扩,业户越涌越多。两年前,下岗职工和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在这里艰难讨生活;如今,个个都是小老板,打着广告打着电话开着车出去收货……
成立于2007年9月的哈港闲置商品交易市场不但在我省规模最大,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综合性的大市场。一大早,董事长崔淑珍同往常一样,来到这里。可是,仍有不少业户赶在了她的前头,七点半已经在准备开张了。
崔淑珍搞物流出身,在道外打拼多年,也目睹了道外马路边跳蚤市场的变迁。回忆当初以2千万资金涉足旧货交易领域,崔淑珍道出一番因由:“原来哈尔滨旧货交易多集中在道外区,但也只是零星几个马路市场和跳蚤市场,普遍规模小、规划不合理、经营混乱。”崔淑珍萌生了兴建旧货大市场的念头,“让旧货交易规范化、规模化,肯定赚钱。”从项目审批到破土动工到市场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仅用了4个月。卖了家产,还有亲友的多年积蓄,加上正在进行中的二期工程,前前后后共投入3000万元。
可是,起步阶段,竞争和资金的压力仍然超出崔淑珍意料。收破烂、卖破烂的老业户习惯在街边摆地摊,不愿交租金进市场。为了扶植市场,崔淑珍采取“干一年送一年”的策略,即一年租金管两年,以此吸引业户。2008年过得最为艰难,整整一年一分钱租金没收,反而搭了不少。2007年市场建立之初,业户寥寥无几,如今700余家业户入驻,因为“有效益”。事实证明,旧货交易绝对是个为废品增加高附加值的产业。
旧货市场摊位租金低,管理和配套设施完善,渐渐地,下岗职工竟成为市场业户的主体。在A区53号,从哈尔滨第二运输公司装卸岗位上下来的梁师傅正在忙碌着:“单位也指望不上,只好在旧货市场经营汽车铁链、防滑链等旧五金生意”。现在,梁师傅还开起了自己的加工点,虽然辛苦些,但生活相当滋润。市场旧五金区的100多个业户,几乎全部是来自附近毛织厂、造纸厂等单位的下岗职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了新的谋生及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
更让崔淑珍没有想到的是,市场的建立还带动了市场周边各行各业的发展。据统计,常年在此经营的大型运输车辆就有70余台,周边小饭店粗略算来30多家,大批下岗及待业人员得到安置。
随着哈港旧货市场的步入正轨,哈尔滨旧货交易由原来的自发无序逐步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去年,市场全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仅机床一项的销售额就达千万元。
最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日子只会越过越好。目前,崔淑珍正忙着追加投资,盘算着尽快收回成本,让二手货市场创造更大的利润,安置更多的下岗待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