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记者从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获悉:近来发生多起涉嫌信用卡诈骗、合同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境内外金融结算漏洞,诈骗境内中小企业,涉案金额巨大。
为什么在ATM机上查询明明已到账,时隔一天钱就没了?给银行卡“穿衣”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避免遭遇此类诈骗?请看记者报道。
给银行卡“穿衣”,然后骗取企业主的“贴息”;在ATM机上查询时显示有钱,但时隔一天卡上的钱就会消失不见……这是目前很多跨境融资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
据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在我国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难,在寻求资金支持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这类新型的跨境融资诈骗案件。
企业主求融资,借款不成反被骗180万元贴息
日前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融资诈骗案件中,四川成都某高分子材料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先生就遭遇了这种新型融资诈骗。
由于公司缺少资金,王先生四处寻求资金支持。犯罪嫌疑人林某自称是金马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老总,能够介绍境外财团帮其解决资金问题。
经林某介绍,2010年10月25日,分别自称是加拿大枫叶金融集团公司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及执行代表的盛某、苏某,与王先生商谈约定,借给其5亿元人民币,期限5年,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执行,首期放款1000万元。但附加条件是王先生公司应一次性贴息首期款的18%,即人民币180万元。
双方签订了《借款意向书》,王先生又按盛某等人要求,以自己名义办理了一张银行卡,用于接收借款。随后,盛某、苏某以办理放款事项为由,拿走了王先生的银行卡。
10月27日,盛某、苏某与王先生一同到银行ATM机上查询,账户显示有人民币1000万元。盛某等人要求王先生即刻将180万元贴息存入指定银行账户,王先生遂照办。
可时隔不久,当王先生再查这张银行卡时,1000万元却消失了。借款没拿到,反倒被诈骗了180万元。
最终,犯罪嫌疑人在澳门取现时被抓获。
给银行卡“穿衣”,利用“结算时间差”实施诈骗
据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介绍,犯罪嫌疑人以提供融资贷款为借口,物色到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后,要求被害人额外支付12%至18%不等的“贴息”、“保证金”或“资金移动费”等名义的费用。
然后,犯罪嫌疑人借口调查被害人资信状况取走银行卡,交给专门负责伪造银行卡的人员对该卡进行“穿衣”。
“穿衣”亦叫“贴卡”,即将香港银行卡的资料通过技术手段覆盖到内地的银行卡上;在ATM机上查询被“穿衣”的内地银行卡时,显示的查询内容实际上是香港银行卡的内容。
据了解,香港银行在支票结算上存在1天的时间差。
即在香港银行卡内存入空头支票,随即在ATM机上查询账户余额时,显示所存入空头支票的金额。银行次日对支票进行结算时发现是空头支票,则撤销所存入的金额显示记录。
犯罪嫌疑人就利用这个时间差实施诈骗。在香港存入空头支票款项后,随即陪同被害人在内地ATM机上查询被“穿衣”的银行卡,此时账户显示通过空头支票存入的金额。以此取得信任后,就要求被害人将“贴息”打入指定账户。
犯罪分子分别在内地及港澳分工协作,案件侦办难度大
深圳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办公室法学博士黄勇分析,目前这类案件比较多发,尤其在我国沿海地区,被害人绝大多数是内地急需融资解决经营困境的中小企业主。由于内地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部分企业主对境外融资有迫切需求,但又对相关金融知识缺乏足够了解,不法分子趁机冒充境外金融集团实施诈骗。
“这类诈骗案件多是由犯罪集团实施,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深圳市检察院公诉二处检察官、案件承办人黄晓晖介绍,按角色分为“老板”(负责谈判)、“介绍人”(负责物色被害人)、“技术员”(负责伪造信用卡)、“担水”(负责到澳门用伪造银行卡套现)等。
作案时,涉案人员分别在内地及港澳等地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作案成功后,按预定比例分赃,涉案金额动辄几十万到数百万元不等。
黄晓晖说,由于犯罪相关行为发生在境内外,跨内地及港澳等地,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上存在一定难度,给打击犯罪的时效性、证据收集的全面性等带来困难。
客观上,境外金融结算存在时间差,磁条式银行卡安全保密性不强,都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专业人士建议,加强内地与港澳协作,提高银行卡安全保密性
黄勇认为,要防范此类案件,必须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意识。给予境外财团工作人员“贴息”等回扣以换取融资的不当做法,不仅容易上当受骗,即便融资成功也可能触犯境外的反腐败法律,容易引起涉外法律纠纷。
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中小企业主尽快熟悉境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方式,了解境外融资的法律风险等。
此外,黄勇还建议在银行卡发行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智能IC卡,提高银行卡安全保密性;同时,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之间的刑事司法协作,研制三地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