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原,电视栏目《助跑80后》总策划、总制片人、主持人。能在一款高端访谈栏目中如此身兼数职,作为80后一员的昕原,除了拥有清丽的外表、优雅的气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担当,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对当代精英青年的发展和塑造有着深刻的思考,并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积极探索与尝试,而这些与她丰富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早年偏重于素质教育参加过5次军训大学毕业之前已经去了20多个省
当被问及有关个人成长经历的一些问题时,昕原回答,确确实实这个栏目由我主要进行从一开始的策划,所以它肯定跟我的成长有一定的关联,就像我经常去采访的一些人,如果这个人是创始人或者是企业家,企业的文化和他谈自己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像我们这些80后,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实际上是没什么可说的,它就是一张纸,一页简历,这样的简历其实没什么可挖掘的。
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我非常相信一个人的经历再短,也一定有他的特殊之处,但是这个特殊之处是独特的兴趣和体验,加之始终的心愿才能够实现的,否则,其实所有人活百十来年都是一样的,不可能比别人的经历丰富到哪里去,但是这个体验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简历上描述的就是一般人看来,一路有幸在名校学习,又有出国经历和投资经验,整体看上去是个长辈们心中典型的好学生,好孩子的一个简历当然应该简单。
我个人觉得我很大的不同点,在简历上无法反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我小时候的经历和教育,我认为相对偏向于素质教育。实际上我觉得就是家里人,我父亲认为一定要懂历史,我就是从9岁开始读历史。后来我当了7年的历史课代表,这个也不可能在简历上写,所以说对于历史给予人的经验、智慧和很多故事,我是非常有体会的。
第二个很独特的经历,因为我父母总是希望我的生活不要太闲、太单调。所以给我安排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我在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一个假期都会去各个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企等参观学习。
想想那时候一个7、8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做鞋的车间里面去拿着,当时那些外来妹做的挺破的鞋在那儿思考,这应该是挺少见的。包括初三毕业,把我送到南泥湾那儿感受农村,到底是中国的农村发展到几个层次,我就看人家住窑洞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还在种地,再看住砖房的,已经有灶台了,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他们家里在村里的乡镇企业上班,相当于工人了。还有一家人等于住小楼,然后还有冰箱,这又是为什么?原来他们家的孩子都在城里打工,等于是叫城市化当中的农村人。所以那个时候你总是想着要带着问题去到外面走走看看,然后希望得到一些所谓的特殊的知识。然后整理一些你的想法,回来以后整理一下,然后写点小文章什么的。
所以一路走来,我在20岁已经去了20个省,当然也可能出国见过一点所谓的世面了,去了可能20多个企业。我的这种早年的经历和教育背景,是比我很多的同龄人要丰富一些,幸运一些。
当记者问及刚才所提到讲的素质教育是否就是立马报了很多班,学了舞蹈,钢琴呀,跆拳道类似这样的素质教育时,昕原有些遗憾地回答,你要说这个,我反而有点辛酸,其实我确确实实是那些学不好,在我一年级,二年级时妈妈让我把你刚才说的班几乎全报过了,我就是没有那个动手能力,画画,写字,拉琴都刚会一点,但是我没兴趣。
游泳不用游泳圈了,就没兴趣了,后来我就是有一个东西有兴趣,想学舞蹈,我父母不同意,认为舞蹈不是一个好事。
等他们发现我到十几岁以后,身材真的适合跳舞,结果老师一摸我骨头,说太硬了,就不能学了。其实这件事情是我等于在你说的素质类型中挺遗憾的,到现在我琴棋书画一个都不行。所以我经常说,我只有一个艺术特长,就是能把懂得艺术的人组织在一起给大家进行表演,就做主持人啦。
一次偶遇,让她放弃华尔街顶尖金饭碗工作产生回国念头
被问及是否是相当于研究生念完之后回国就开始做这个栏目时,昕原说,那倒真的不是,其实传播也好,做主持人也好可能从小就有这个心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说白了我的主持能力,你要说跟普通人相比也许好点,但是你要真是拿到传播学院,我当时根本显不出来,所以没有一毕业就从事这个工作。当时在美国,想从事传媒的话,你如果不是美国人更有劣势,当时美国人也不太在乎中国,你中国所有的东西其实不是优势。
所以当时我直接就去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在纽约能够找到的工作,就是华尔街的工作。因为这个就是中国人的分析能力。当年金融在别人看来是叫做金饭豌,可当年对我就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并没有想过我去金融以后,我是一个金融家,只是当时的一份工作。我当时做一份工作,真的是想多在美国有一个职业经历,就像现在很多人,他想毕业以后在国外能有一段工作经验再回来。
在2007年回国之前的半年,我遇到了一个等于从中国去美国融资的基金负责人,我见到他,他就跟我说,一切机会都是在中国,中国增长的多快。他给了你很多应该回国的信号,他当时也说,我拓展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商业的这种沟通能力很强,所以他说正好基金也缺一些商务性的人才,所以他说我要愿意回来就给他去工作也行。只是想有安逸的生活,那就在那儿。真的做事肯定是要回来的,所以当时我就回来了。而且我那个时候就非常坚定的觉得,有一天我还是会再回到美国的,我并不是说为了移民什么的,而是说我希望我的舞台是全世界的,我并不是说我今天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它只是决定了我今天这件事情在哪里做,而不是决定我这颗心或者是思维就局限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当时我也就选择回国了,等于在决定回国只用了一个星期,很少有人一个星期就决定回国了,就买一张票,举办了一个告别的小晚餐会,跟几个朋友说了,房子还没到期我就回来了。
回国做金融发现自己的爱好不在投资赚钱而是社会科教
当被问及是何时回国时,昕原说,2007年。当时回来以后就直接去了投资基金,后来一直做到2010年。这四年的投资工作如果在别人眼里看,我认为没什么成就,没什么财富。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这四年让我对经济活动,包括所谓的社会运转方式有了切身的体会。因为如果你是在投资部门,或者商业领域,你必须懂现实。
一定是你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要让你投资的对象,让你研究的对象马上认可你和他的理解层面达到一致,你必须跟上他的思路。然后你又必须让他反过来跟你的思路,这个过程让我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了解极速的提升。这四年我写了四篇文章,每年写一篇,根本就不是专业的文章,但是我每一年想一个我认为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可能有的一个信号,或者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2008年,我写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存在后劲危机的文章,很多企业都崇尚草根精神,但是不崇尚核心竞争力,高层次的价值。就是说草虽然年年都活,但是年年都长不高。
到了2009年,我觉得中国经济进入到真正的国际舞台了,其实有巨大的潜力了。之前入世到2009年,其实这个过程真的是相对被别人压着走,从2009年我们开始做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然后到后来我又写了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文章,说中国的学生缺乏感官教育,并不是说缺乏音乐还是美术,我说的感官教育就是说感性认识和情商教育,就是自我认知和对外的沟通认识的能力比较缺乏。
后来我还写了一个关于小康社会的挑战,小康社会是我们巨大的成就,30年能够实现小康,在世界范围内史无前例。可是小康社会来了以后,就出现了小康社会本身的问题。而我们之前因为快,你快了自然就对后来的东西接收起来要更困难,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还没健全,你就要接收那些后续的负面的东西,那你当然要吃力。这些文章都不系统,都不专业,可能给大家一些所谓的引子,让大家感觉有点意思,激发一下大家思考。由此我发现我的这个思考意愿,或者说已经不是为了商业,我写的文章也不可能让我投资赚钱,你侧重和关注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在商言商了,发现我对社会文化感兴趣了,你发现这一些实际上是真正适合你的发展和心智成长的一个模式。
比如说研究商业模式,或者是研究投资决策,虽然你懂,可是你再的懂你也不觉得自己是驾驭它的人,或者是它能够驾驭我。双方没有谁觉得我决定你,或者是我决定你,谁也不主导谁。我自己还是想做我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从事我认为这个方面我有价值产生,能够主导它,或者是它对我的影响真的让我吸收或者是愿意让我接受。
所以在2010年的时候,就正式的决定我要开展文化这个领域。当时根本也不叫创业,因为那个时候就是搞活动,请各行业专业的年轻人交流事业和生活思考。
昕原,电视栏目《助跑80后》总策划、总制片人、主持人。200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深造,于2005年获得公共经济政策硕士学位。《助跑80后》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于3月29日起推出的一档全新的大型互动式访谈栏目《助跑80后》,每周四晚间9:38首播。本栏目专门为当代青年度身打造,在每期节目中邀请一位成长和成就值得青年人借鉴的嘉宾到场,与青年朋友自由、平等的交流,并为他们解答在职业规划、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各种困惑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