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旧货网首页
中国旧货网,网上二手市场,废旧物资,企业库存,买卖,采购,求租,出租信息。内容加载中……
全部行业
行业二手信息,发布求购出售二手车,废旧电机,工程机械设备,内容加载中……
服务项目
免费发布二手信息,求租出租工程机,械设备,汽车。内容加载中……
手机站
您好,欢迎来51旧货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您现在所在位置:51旧货网首页 > 资讯频道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正文
4个中国作家的创业故事
https://www.51jiuhuo.com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2/7/23 22:51:59 浏览:234次

    内容简介:十年前,有人说仅靠写作就能成为亿万富翁,无疑会招来冷嘲热讽,当年的痴人说梦如今却要成为现实。从今天发布的2011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作家也在演绎着他们的创业故事。

    今天工厂网小编找到了4个代表不同收入水平的中国作家,他们或者很出名,收入也很高,或者小有名气,或者是刚刚起步生活还不好过,4个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创业故事,但他们对梦想的坚持与毅力都是一样的。

    一、童话巨富郑渊洁小学未毕业1.8亿册销量雪耻

    1986年夏天,庐山。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会议在此召开。三十一岁的郑渊洁遭遇意外:被人当众羞辱,弄得灰头土脸。

    “可能是我没上大学的缘故吧,一位知名大学教授嘲笑我,咱们这儿有人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写一本月刊,他说如果我能够写两年,他就把名字倒着写。”

    一人一笔26年

    数钱不忘做慈善

    憋着这口气,郑渊洁一写就是26年,《童话大王》都是郑渊洁一人所写。一次他和崔永元喝啤酒,两杯下肚,崔永元说,我能不能也写几篇登上,郑渊洁说,绝对不行。迄今为止,《童话大王》累计印数高达1.8亿册,而郑渊洁创作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罗克等经典童话人物,更是陪伴了无数读者成长。

    2005年5月10日,北京大学特地为《童话大王》月刊20岁生日举行了隆重的生日庆典对梦想的坚持和勇气,让郑渊洁扬眉吐气!

    2009年,郑渊洁以2000万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一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郑渊洁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用于灾后重建小学新校园……

    普通工人的“起步价”,一首诗挣了10元

    鲜为人知的是,在正式开始写作之前,郑渊洁唯一的工作,是在工厂看水泵。

    那时他才二十二岁,年轻又迷茫,“工厂打了一口井,为全厂提供生活用水,我的职责是开启水泵,将井里的水抽上来输入工厂每个卫生间、食堂、澡堂。”这份工作,郑渊洁闷不吭声地干了整整五年,其间实在无聊了,就会随便写点东西。

    偶然的机会,他将自己写的诗歌投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这让郑渊洁欣喜若狂,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看到新的希望。直到现在,郑渊洁还清楚地记得,因为这首诗歌,他领到了10元钱的稿费,这笔钱是他当时工资的四分之一。

    之后,郑渊洁一发不可收,陆续发表了近百首诗。但是和那些真正的诗人打过交道后,他不免有些失落和失望,“觉得在写诗方面,自己只是三流。”

    瞄准弱项求“一流”:

    选童话只因没人写

    如何才能做到一流?他将所有的文学体裁写在一张挂历的背面:诗、散文、报告文学,接着小说、戏剧……倒数第二是童话,最后一项是相声。

    反复琢磨,郑渊洁选择了童话,“很简单,上学少的人想象力丰富。要知道,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扼杀想象力的过程。而童话,最需要的莫过于想象力。”

    不久,一些期刊陆续出现署名“郑渊洁”的童话作品。再后来,郑渊洁了解到,有的期刊在刊登了他的童话连载后发行量上升,他找到期刊主编要求增加稿费,结果人家很不高兴地反将一军:“你怎么证明,是由于你郑渊洁的作品,导致我们刊物的发行量上升的?”这个问题让郑渊洁窘迫,是啊,怎么证明呢?!

    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办法:“证明的办法只有一个:这本期刊只刊登我一个人的作品。”然后通过多方联系,就有了专门刊登郑渊洁作品的杂志《童话大王》,第一期是1985年5月10日问世,当期印数13万本。当时他觉得只要坚持3期就算胜利。没想到一年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场景。

    56岁再遭“嘲笑”被嘲:“你丫就是一农民”

    “看管水泵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保证源源不断,不能时断时续。在那5年的看水泵历程中,我养成了源源不断的习惯。我将这个习惯带到了后来的写作中。”

    结果,2011年2月18日,五十六岁的郑渊洁再次被人当众嘲笑。

    这一次,嘲笑他的是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郑渊洁应邀参加薛的生日晚宴,他完全没料到的是,薛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丫就是一农民,哪有这岁数还在这儿写的?”但这一次,郑渊洁没有生气,他笑眯眯地接受了薛的批评。

    据郑渊洁作品出版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透露,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已经开始产业化运作,品牌打造由图书领域延伸到网络游戏、动画等衍生产业。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已与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出以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主角、中国第一款面向儿童的普法网络游戏《皮皮鲁和419宗罪》,并将出版由游戏改编的同名漫画系列图书。

    有税单为证:曾一个月进账500多万

    2011年8月28日,郑渊洁在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桥下,因下雨排水不畅堵车三小时,下午五点回到家,他在微博上贴出一张纳税单,问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纳税人我弱弱问,再下雨,王四营桥周边还会积水吗?如是,再下雨我就不出门了。”这张税单无意中透露,郑渊洁2011年4月18日交税高达571428.57元。

    据此税单,我们推算出,郑渊洁当月收入高达500多万元。面对面专访时,他对自己的收入并不避讳,“但这块收入是我图书作品的衍生收入,和版税收入没有什么关系。我授权作品形象出去开发衍生产品,人家支付品牌使用费给我。”

    郑渊洁说,在版税收入方面,“我的系列作品重版率高,我也受益于丛书不断重版加印。我的最新作品《皮皮鲁送你100条命》首印30万册,这两天就要上市,这本书是送给孩子100种防范危险的方法!”

    再过四年,到2015年,郑渊洁和《童话大王》的30年合同就到期了。

    回顾过去的人生经历,郑渊洁说:“我三十多年只写童话,到头来发现专注做好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收获的绝不是一棵树,而是整座森林。

我的经历给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以信心,让他们不气馁。条条道路通罗马,坚持你的梦想,持续为之努力,你就能获得成功,而那些嘲笑和挫折,也是一种财富。”

    二、张绍民家贫灶台借光

    42岁的张绍民牵着四岁的女儿张九周,准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张九周活泼可爱,大眼睛,进了咖啡厅不到三分钟,就脱外套,甩鞋子,光着脚,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张绍民忙回头拍拍她的手:“周周,你是自由的,快乐的,但要注意安全啊!”

    识字不多,不懂的跳过去

    时光往回退,张绍民4岁时,生活在湖南益阳县沧水铺,这个地方古代是沧水驿站,相传李白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即写于此。

    在张绍民的记忆中,故乡是低矮的群山,稻田,洞庭湖边。还有听不完的故事和皮影戏。七八岁,他痴迷于听村里的老人讲民间传说,常常忘记回家;晚上,去隔壁村看皮影戏,蹑手蹑足绕到后台,发现唱皮影戏的老头饿得打晃,但只要牵引皮影的绳索在手,抿一口白酒,马上精神抖擞,陶醉其中。

    看完皮影戏,他与同村人走散了,慌不择路,深一脚浅一脚,结果踏进坟场,不到十岁的他,不敢哭也不敢走,大声干嚎,直到惊动过路的大人……

    “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好,但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回忆往事,张绍明浓重的乡音不改,这时张九周蹭过来,骑到父亲脖子上,“驾驾”,把他当马了。

    十来岁,张绍民虽识字不多,但足够阅读,父亲的藏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成了他最喜欢的伙伴,他时常借着做晚饭炉灶里的火光阅读,不认识的字就直接跳过去。

    上初中后,每逢周末,必定早睡早起,步行三十多里地,到镇上的图书室看书,看完后,扭头往家跑,一路得跑两个小时。也就是这个时候,张绍民的偏科情况暴露无遗,他喜欢语文、历史、地理,害怕数学、物理、化学。他说:“每次上数理化,我就发呆,怕得要死,担心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不会答呀!”

    数学考试,看见“一个池子一边放水一边注水,问多少时间这个池子能注满水……”“一辆卡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这类题目,他就头晕脑涨、目瞪口呆。但作文,却又常常被当做范文,在班上流传,这让张绍民多少有了一些信心。

    首次投稿就发表

    第一笔稿费买了化肥

    到了高中,张绍民的阅读更广阔,学校旁边有租书店,他省吃俭用,攒够钱就租书,他说:“现在说起来这件事,我还有些恼火,书店老板太黑了,他把厚厚的一部《天龙八部》,硬是拆成三部,让我看一本书,花三次钱,不厚道啊!”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学校有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出版一本刻蜡纸的油印诗歌刊物《极光》,刊物主编是喜欢诗歌的物理老师谢应科。张绍民的写作生涯,就从这份简陋的油印刊物起步,很快他成了明星作者,他这样写雨:“闪电怀孕了/生下一场雨/她的孩子顶天立地”;他这样写甘蔗的甜:“水在甘蔗那里/过上了甜蜜的日子”;他这样写飘零的落叶:“树叶从树枝上跳下/边跳边说/我下来啦”;他说“旋涡/是水的戒指”;他说“把饭碗翻过来/就成了一座坟”……

    高考由于分数不高,张绍民通过自费的方式,念了湖南师大中文系。

统招生(考上的)和自费生(自费读)在大学的境遇是不一样的,对此张绍民有切身感受。大三那年,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了三个自费中文系学生自卑、奋斗、写作的中篇小说,取名《中文系》,投给当时湖南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刊物《芙蓉》。

    “没想到一投就发表,得了三四百块钱的稿费。”张绍民说,收到这笔稿费后,“全家振奋而狂喜,马上拿去买了自家田地需要的化肥、农药。我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这之后他还时常帮我誊写稿件,誊写好后我再去投。”

    《中文系》的顺利发表,给张绍民以巨大鼓舞,他开始搜罗身边的期刊杂志,《今古传奇》《中华传奇》《中国服饰文化》《女友》……然后根据这些刊物的特点,写不同的题材,有的放矢的投稿,这些作品陆续发表,陆续收到零碎稿费……

    再获一个特等奖

    73个字的诗换回一辆车

    大学毕业后,张绍民在湖南一家电视台干了近一年,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写稿、洗车、搞卫生、端茶送水、给领导洗鞋子,发觉前途无望,转正无门,单纯靠写作又养不活自己,于是在1997年春节后去了深圳,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1200元,自己留200元生活费,其余都寄回老家,支持家里盖新房。”

    1997年寒冬,张绍民应邀参加青春诗会,他脱口而出“闪电不能修改”、“泥土与水已经很旧了”、“水吃到寒冷才会露出骨头”,让不少成名已久的诗人震惊。

    诗会结束后,张绍民在北京转了一圈,觉得天地广阔,决心留下发展,先是在出版社做编辑,学习出版知识,后来自己离职单干,尝试着编辑策划一些书。

    2005年,全国精短文学大赛拉开帷幕,张绍民获悉后,花十分钟,创作一首73个字的诗《从前的灯光》,投了过去:“吹灭掉灯/黑暗就回了家/许多夜里/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话语明亮/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灯光亮出了白天/屋里堆满光的积雪/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

    “没想到,获了个特等奖,奖品是一辆小汽车。”张绍民说,当年的评委是方方、李锐、迟子建、陈村、周国平、韩少功、蒋子丹,这些作家他“听说过,没见过。”

    手里书稿成堆

    年入十万仍“叫穷”

    2008年前后,张绍民的出版生意遭遇资金链断裂,外面的欠款也收不回来。

    无奈之下,他回到湖南老家休整,“经常在外谋生的人,回到家里,就像做客一样,似乎有点拘谨,虽然非常熟悉家里,却又有点陌生。原来在家里经常使用的东西,重新拿起,顺手却又有那么一丁点迟疑。家里人把你当作贵客招待。当一家人融为一家人时,你却又要起身,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活路。”

    2009年春节后,张绍民返京,靠写作编稿为生。2011年11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刀王的盛宴》出版,文化名人邹静之、贾平凹、麦家鼎力推荐。

    “《刀王的盛宴》首印7000册,如果销售理想,明年6月份我能拿到1万4千元的版税,差不多每本书能赚2块钱。

”张绍民说,“我写作很勤也很快,现在一年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万元收入,相对作家富豪榜上的作家,我是穷作家,但我现在手里有很多可以出售的好书稿,要是有大买家找我,说不定就发达了!”

    刚说完这句,周周就跳过来,摸了摸他的头发,睁大眼睛说,“啊呀!爸爸,你有白头发!”张绍民笑了!

    三、漫画新贵周洪滨初涉期:泡面“下”龙珠

    初涉期:泡面“下”龙珠

    周洪滨痛并快乐着

    5年前,周洪滨刚好二十七岁,他在天津城乡接合部有一个仅50平米的工作室,带着几个助手画漫画,赶稿的时候忙到抓狂,晚上饿了,就煮一锅方便面,忙到凌晨三四点才收工,大家就打地铺,屋内实在挤不下,有人还会睡在阳台,偶尔抬头还能看到启明星。

    “当时有个十多岁的小孩,是我的读者,给我打电话说不想上学,想跟我画漫画。他跑来不久,有一天晚上睡在客厅,结果厨房的水龙头忘记关,把他泡醒了,转天这个小孩就走了。”周洪滨笑了笑,说:“现在回想,当时条件确实挺艰辛的。”

    周洪滨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父母是普通职工。周洪滨最初接触漫画,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时班上流行《龙珠》《圣斗士》《童话大王》。他说,“我父亲想培养我的爱好,就带我去书店逛,问我想买什么书,挑来挑去,我选了《龙珠》。”

    《龙珠》是日本著名漫画作家鸟山明的代表作,其单行本初版在日本国内卖出220万册,全系列共42本,每一本的平均销量高达惊人的360万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快速流入中国。

    “《龙珠》买回家后,彻底打动了我,把我看得又哭又笑。”盗版《龙珠》成了少年周洪滨的漫画启蒙读物,自此后,这个天津男孩正式成为漫画迷。

    入门期:以退为进读技校

    漫画处女作稿费800元

    “那时候我以为漫画可能就是在电脑里一按就出来了,不像是人画的,觉得太复杂了,非人力所能及。”直到上初中,看到本土的《画书大王》,十三岁的周洪滨才如梦初醒:“原来漫画也是人画的呀!”母亲担心看漫画会影响他的学习,把他的漫画书、漫画杂志收缴后藏了起来,他就开始在纸上,通过临摹学着画画。

    “那时候我就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要画漫画,以后读的学校,必须对我画漫画能起到帮助。”抱着这个想法,初中念完后,周洪滨上了技术学校,主学服装设计。“这个跟漫画有点关系,首先能画画,其次学校管得不严,相对轻松自由。而且我母亲当时考虑,如果我画不好,以后还有一技之长,可以去当裁缝。”

    在技校期间,周洪滨遇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漫画爱好者,大家时常一起聊漫画。

    “爱好漫画那么久,我觉得自己是时候投几篇稿子了,就特别努力地投稿。”他开始频繁给《少年漫画》投稿,间或写一些自己对漫画的感想一并投过去。

    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漫画没有发表,对漫画的感想却作为读者来信发表了。

“自己写的东西被印成文字,当时特别兴奋。”周洪滨决定,继续画漫画,继续投稿,“不发表誓不罢休!”将近一年后,周洪滨的漫画处女作终于发表了,他回忆,“第一次稿费挺高,100块钱1张,总共发了8张,拿了800元,那种感觉真好。”

    收到这笔钱后,他打听到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原创漫画作家,一个月赚3000多元,联想到自己历尽艰辛才发一次稿,他顿时觉得,“漫画这行不好干啊!”当年底,他又在《少年漫画》发了8张画,这一次,“收到稿费400元。”

    进阶期:带上女友一起画

    一个月挣4000元

    技校读完后,他读了3年大专,对于漫画,他的打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大专毕业那一年,时间是2001年,周洪滨二十二岁。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他去一家公司实习,工作是画插画,“每个月四五百元的实习费,这点钱平时买完早点午餐,就所剩无几,平常买瓶饮料都不够。”他意识到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实习期结束后,“我决心靠画漫画养活自己,我都这么大了,不能再跟父母要钱。”

    漫画期刊不景气,该往什么地方投稿?周洪滨环顾四周,无意中发现不少报刊杂志在连载四格漫画。所谓“四格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

    周洪滨眼前一亮,“这个可以试试。”他去报刊亭收集信息,看哪个杂志有四格漫画或插图,然后记录下联系方式和编辑姓名,寄一些自己的作品过去,“对方有兴趣就会联系我,我们再打电话沟通,他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画了一个月,他悄悄统计收到的稿费,“发现自己还挺赚钱,一个月挣到近四千元,比那帮漫画刊物上的漫画家还赚钱。”

    “然后我就什么杂志都看,只要觉得适合自己,就去试试。给这里画一点,给那里画一点。《漫画派对》创刊后,我开始给这个杂志投稿,边连载边画插图。”周洪滨的女友和他一起画,当两个人都忙不过来了,周洪滨开始找助手帮忙。

    爆发期:武汉遇知音

    5年内版税达到1830万

    2003年,周洪滨的连载漫画结集出版,印了6万册,“我觉得我很幸运,赶上了中国漫画的复苏,中国原创漫画在2002年复苏,一些漫画杂志开始完全面对市场,读者喜欢什么,他们就出什么,而且他们那种幽默风格,算是老少皆宜。”

    此时的周洪滨,已经在本土原创漫画圈子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前后,我广泛撒网,很多新创刊的漫画杂志,都有我的连载。”但他同时意识到,自己正在画的幽默漫画,“不是曾经感动过我的那种漫画,我希望画故事加幽默二合一的漫画,能让读者哭,能让读者笑的那种漫画。”

    2006年1月,在湖北武汉,一本名为《知音漫客》的漫画杂志创刊,其办刊方针是“故事第一、爆笑优先、大众意识、生活原味。”该刊创始人李靖早就注意到周洪滨,他带着样刊专门跑到天津拜访周洪滨,两个人聊得十分投机。两个月后,周洪滨的作品《烈火街球》在《知音漫客》连载。

    经过一年多对故事漫画的摸索,周洪滨和编辑一起总结了经验,于2007年开始推出《偷星九月天》,讲述默默无闻的少年琉星,遇上身世神秘的女盗贼九月,最后引出传说中的黑月铁骑、堕天使军团等诸多力量,陷入了无数爱恨纠葛,为正义、未来而战斗的成长故事。

《偷星九月天》连载后很快获得读者追捧,长期占据《知音漫客》人气漫画第一名的宝座,一直到今天。

    2011年10月27日,我们专程奔赴武汉采访《知音漫客》总编李靖,并拿到了周洪滨《偷星九月天》版税支付明细表,该表详细记录了周洪滨的真实收入,在2011年度,周洪滨版税收入高达10848272元;加上此前连载版税收入,周洪滨收入总计1830万从生活困顿到千万富豪,周洪滨仅仅用了5年时间。

    拥有财富后,周洪滨的生活迅速发生改观,助手们再也不用挤在50平米的工作室睡地板了……访问快结束时,我问周洪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他笑容灿烂:“《偷星九月天》完稿后,我要好好休息一下,背个包,到全国各地去玩一玩。”

    四、人与:第一回发奋图强    

    人与:新书稿费0元

    8年前,作家向军离开老家郑州,跳上火车,到京城寻梦。

    今年4月25日,房东突然单方面宣布,月租1300元涨到1450元。向军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双岸黄源》样书和几百本藏书,再次搬家。

    “来北京8年,这是第14次搬家。”向军喝了一口茶,在他面前放着一本崭新的《双岸黄源》,是向军耗费14年心血创作的,出版已10个月,还没带来一分收益。

    第一回发奋图强

    从倒数第一到重点中学

    向军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周遭山青水绿,生机勃勃,堪称孩子的乐土。因父亲在光山县二高当老师,向军上小学四年级时,去县城念书了。第一次考试就成了班上倒数第1名,比倒数第2名还低一大截。

    作业交不了不放学,做错一道题抄十遍。向军知道了不学习的日子不好过,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半后,他考上县城的重点中学。

    课堂之外,向军习惯独自沉思。放假期间回到乡下,目睹小时候最喜欢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记忆中的山鸡和野兔消失不见,许多鸟儿也不见踪影,水土流失让小河由清变浊,县里最大的一条河也被造纸厂污染,热爱大自然的向军如遭电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想不明白。

    “对我来说,这是精神危机。”高中,向军开始写诗,书写天空、河流、青山、灌木丛、梦……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人与”,寓意为“人与自然”,并在诗歌中呼吁大家要有环保意识,爱护一花一草。

    2000年,人与在郑州大学念书期间,废寝忘食筹备近一年,创办了民间诗刊《审视》,他在刊首语中写道:“当我们已经拥有胜利和成功时,还要把失败和不幸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财富和权势时,还要把贫穷和匮乏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尊严和荣誉时,还要把屈辱和羞耻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幸福和快乐时,还要把痛苦和忧伤承担下来……”

    《审视》问世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各大诗歌刊物纷纷选发其中的诗歌。

    第一次“写作危机”

    他带着新书北漂

    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刚进高中到大学毕业,人与持续思考近十年。他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东西,否则内心不安。

    如何下笔?人与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对我来说,这就是遇到了写作危机。”

    1997年的夏天,他屈腿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突然来了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第一章的内容!”

    他虚构了一个叫“双岸黄源”(双岸,指河流两岸;黄,指来源于东方;源,指万物的源头)的人,借“双岸黄源”的言行,对思想、知识、技术、女性、雪山、天空、远处的星……一一抽丝剥茧、深入解析。

    人与说,“当时我以为有三年时间,就足够完成这部作品,但没想到,越往后写,感觉越沉重,进度也越缓慢,感觉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

    大学毕业后,人与在郑州一份行业内刊物当过编辑。

    2003年,人与决定去北京。“我始终觉得北京有一种吸引我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在郑州我也可以写作,但在《双岸黄源》写作过程中我有深刻的焦虑感,整天沉思其中,却不知道下一个章节何时完成。北京是文化中心,在这个地方,我知道自己的深浅,刚来的时候,我有的是野心,而不是信心。”

    我问他,这种野心是指什么?人与想了想说,就是要成为大师的那种野心。

    第一部作品出版

    刚够维持他新婚生活

    到了北京,人与的第一感觉是:“北京的阳光与郑州不一样,心里真亮堂。”很快,他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出版公司做编辑,每逢周末就和一些文友聊天。

    尽管挣钱不多,但人与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当人与意识到《双岸黄源》的完成,只是时间问题,写作危机就这样过去了,他更平静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写作。“每写一段之后,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这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在北京,人与写出了《双岸黄源》最为重要的一些章节。写到20万字的时候,人与将《双岸黄源》拿到复印店打印装订了10本,送给朋友翻阅。

    《双岸黄源》很快就在京城文化圈内流传开来,著名环保人士叶榄看到后,找到人与住处,与他彻夜长谈,不久甚至出版了一本专著《生态和平在千年的转折点上》,专门分析评论《双岸黄源》……

    2010年,《双岸黄源》中的部分内容在改名《智慧国:双岸黄源如是说》后得以出版。但在人与看来,这部作品还远未完成,他会继续写,让“双岸黄源”走得更远。就像书中所写“我要去耕耘人类的清晨,使人类成为一个全称。”

    今年,人与和追求了6年的女孩结婚了,“呵呵,这就算是解决了感情危机!”接下来,他要解决生活危机,“毕竟是有家庭的人了,不能光想自己。

    人与算了一笔账,他和新婚妻子菲儿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今年将近3万元,而他的工资加稿费,一共不足5万元。“如果在北京发展得不是很顺利,那我们就回到郑州,找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挨着父母生活,也不错。”

    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离开咖啡厅,经过一片绿化带,人与说,自己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树,看到花花草草,会觉得无限亲切,“我对它们有一种特殊情感,感知它是伙伴、朋友、战友,是一种恋情,也是一份希望,它们的世界会给我们未来……”

    每当到了秋末冬初,“看到工人粗鲁地铲草剪枝,我就有骂人的冲动。”他挥了挥拳头,指着绿化带叹息,“本来这些植物还可以生活至少一个月,到冬天自然枯萎,可是那些无知的人,非要提前结束它们的性命,损人不利己,何必呢?!”

    当人与发问时,他和《双岸黄源》的主人翁“双岸黄源”一样,让人起敬。    

关于旧货中国(51旧货网) | 诚征英才 | 友情合作 | 守信通服务 | 支付方式 | 诚信安全 | 竞价广告位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石家庄摩森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与授权者版权所有 2009-2025   冀ICP备09002658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