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消息】11月21日,搜狐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北京联合举行COP16坎昆国际气候大会行前准备会暨2010中英气候变化报道作品推介活动颁奖大会。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处长、COP16 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公约谈判协调人李高亲临会场,与记者和NGO代表共同展望坎昆气候谈判。以下为李高讲话实录:
各位下午好,很高兴会议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前,我也受搜狐绿色邀请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一方面大家对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另外在气候变化的报道上我们也可以做一点建议。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一个过程。刚才有一位获奖的记者朋友讲到一个观点,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单单是某些热衷于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的NGO的事情,不单单是媒体的事情,我想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大家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我同时也对表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感谢。长期以来,发改委与英国,包括英国驻华使馆使馆在气候变化方面开展了很多交流与合作。就在前两天,英国使馆参赞给我打电话,应国内要求了解中国在坎昆会议上的立场。这种交流对促进相互理解非常有意义。我在星期五上午专门应邀去欧盟驻华使团,欧盟使团和欧盟20多个成员国驻华使馆的环境参赞和我进行了对话,就坎昆会议中欧之间在谈判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对促进谈判时有益的。我看到了刚才获奖的几篇报道,我不了解所有的情况,但是我从他们的主要内容和获奖者的发言当中,感觉到很有深度。
回想起来,十一年前我作为参加中日青年交流的一员到了日本,并和日本青年共同创立了一个环境NGO,现在还在开展活动。与那时候我们的NGO和媒体对环境问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相比,今天我们是大大向前迈进了。这些获奖的报道当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都很有深度,都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应对气候变化,或者发展低碳经济,很多人都在讲,但这不应该仅仅是个口号。不同的人参与进来也有不同的目的,有很多人想为保护气候变化做贡献,有一些人可能从其他的角度来出发。我们的新闻报道深度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说好话,对于国家出台更好的政策,更有效地执行政策,或者是对于公众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这方面的问题都很有意义。我想媒体的工作非常的重要,我们也会进一步的加强跟媒体的交流,下个星期,中国代表团团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也将会跟媒体见面,另外他还将安排跟NGO的对话。我们非常重视NGO和媒体的作用,愿意与大家多交流,多了解,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下面简单的讲一讲我们对于坎昆会议的立场。我想首先说说坎昆会议开什么会?我们要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16)、还有第六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CMP6)。两个会议的缔约方不同,议题也不同比如说美国就不能够作为CMP6正式的代表来出席,因为他们不是京都议定书的成员国。我们还有科技咨询附属机构第三十三次会议(SBSTA33)、履行附属机构第三十三次会议(SBI33),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会议。此外我们还有两个工作组,公约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LCA)和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进一步承诺工作组(KP)。最为核心还是两个工作组的会议,其成果会体现在COP16和CMP6的决定当中。我们还有一个高级别会议,按照惯例是部长级的,主要是由各国代表团的团长或各国负责气候变化问题的部长就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气候变化谈判的立场进行阐述,同时也是为了谈判过程当中有一些工作层没有问题需要在部长层面做出政治指导,最后使得这个会议能够达成成果。所以大家在去坎昆之前,希望大家对坎昆会议的复杂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是仅仅是一个COP16,这是很重要的信息。
关于中方对于坎昆会议的期望。我想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当中,中方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的作用。举一个例子,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因为后期的一些混乱,没有按照以往的缔约方会议的惯例对下一年的会议做出具体的安排。2010年以后,我们对今年要开几次会议都不知道,也没有安排预算,因为缔约方会议没有做出决定。为了建设性的推动谈判进程,中国于10月在天津承办了坎昆会议之前今年最后一次工作组谈判会议,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承办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正式谈判会议,体现了中国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的诚意。我们热情的接待各国代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谈判环境,并为会议提供力资金支持。各方对这个会议的评价我想大家也能够听得到,特别是在会议临近结束的全会上,各国代表对中方组织工作的评价,称这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一次会议。
天津会议对于坎昆会议的意义在哪?一方面我们就很多的议题进行了谈判,取得了一些进程。但更重要的是,各缔约方对于在坎昆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果,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很多缔约方认为我们在坎昆应该达成一系列平衡的决定,中方也是赞成这样一个提法。这个平衡一是体现在两个工作组之间,二是体现在各工作组内各要素之间。为什么不是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为有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做好承担有法律约束的国际义务的准备。
前面记者讲到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大家对于气候变化谈判抱有一种务实的态度,这种务实是健康的,并不是降低要求。通过哥本哈根会议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去凝聚共识往前走。坎昆会议我们基本的期望是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必须要取得进展,而且我们也能够取得进展。这种进展就体现在一系列平衡的决定当中。当然大家对平衡有不同理解,但大家对于坎昆会议应当取得进展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刚才我讲了坎昆会议可能达不成有法律约束的协议,但并不意味着坎昆会议意义不重要,坎昆会议还是落实巴厘路线图进程当中重要的一站,特别是考虑到各方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产生的不信任情绪,我们需要坎昆会议按照巴厘路线图授权取得进展来重建这种信任,这种信任对于今后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谈判进程都非常重要。如果坎昆会议仅仅是通过程序性的决定,我想不仅各国谈判,包括各国的公众,包括媒体,包括NGO都会感到失望。从中方来讲我们是希望积极的推动坎昆会议在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当时刚才讲了一系列平衡的决定,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各个议题的进展确实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议题可能大家共识更多一些。可能有一些议题大家的共识少一点,怎么样来处理这样的议题?我想对于大家共识比较多的问题,应该去锁定这种共识,通过决定的方式把这种共识明确下来,细节的谈判留在坎昆以后。中方也是致力于在坎昆会议达成结果,为明年在南非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目前来讲,在快速启动资金、适应、技术转让、REDDPLUS这样一些领域,大家共识比较多,坎昆会议应该就这些问题来做出相关的安排,比如说落实300亿快速启动资金,适应机制和技术机制的建立。如果在坎昆对这些问题抓不住机会,那么实际上会导致大家对这个多边进程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会对整个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会造成很大的干扰。所以我们希望坎昆会议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然还有减缓的问题也非常重要,中方高度重视,并将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推动相关谈判。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减缓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京都议定书的问题不可能在坎昆会议上得到完全解决,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还有发达国家之间减排可比性的问题等,这是巴厘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的。这种可比性我们理解不仅是要在法律性质,在强度,在范围,在遵约机制等方方面面都应该是可比性的。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美国并没有在国内进行立法,所以美国的减排目标在法律上,跟其他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有约束力的承诺是不可比的。所以在坎昆可比性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还有“三可”的问题,还有发展中国家自主行动的“国际磋商和分析”的问题,中方都会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谈判并争取取得成果,但是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要求。如果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三可”没有取得进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取得很大进展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中国来说,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支持提高行动的透明度。但是目前还有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并不接受哥本哈根协议,所以不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的概念。在坎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国际磋商和分析”的案文,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的要求比目前公约下对发达国家的审评还要严格,我不知道提出这种案文的是想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一种谈判,还是想为这种谈判设定置障碍。对于中国代表团来讲,我们非常开放,也希望看到这些问题能够取得进展。不管坎昆会议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我们都需要确保明年的谈判按照巴黎路线图的授权继续前进。
目前坎昆会议的谈判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已经听到了有的缔约方发出这样的声音,如果在他们要求的领域不能够取得他们想要的进展,他们将阻止在其他大家有共识,能够取得进展的地方达成成果,我想这是我们在坎昆会议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我跟英国和欧盟官员对话的时候,都讲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需要团结起来,推动这个谈判进程,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在坎昆发生。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将会损害这一进程,会导致国际社会对这一进程的失望。
怎么样才能促进这个谈判进程?我想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古训,对谈判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谈判如果想一下子吃成一个胖子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提出来在一些大家共识比较多的问题,先把这些共识锁定下来,即便是前面讲的几个有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我们也不见得能够在坎昆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把目前一些共识锁定住,今后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如果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让向前走,这不是建设性的态度,也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总结起来,我想对于坎昆会议我们是抱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或者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我们期望坎昆会议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为我们明年在南非会议能够达成有约束力的成果,锁定各国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奠定基础。中国代表团愿意加强与媒体和NGO的交流与互动,到了坎昆以后我们也会安排很多活动,包括中国代表团的团长也会跟媒体和NGO有对话的机会,会接受记者采访,介绍这个谈判的进程,介绍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我也祝愿去坎昆的记者、NGO朋友一切顺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