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排放废气、工地排放粉尘、机动车排放尾气……对这些造成阴霾天气的“罪魁”,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实施“紧缩限制”政策。昨天,市环保局负责人作客龙虎网访谈节目“民声有约”,以“南京的环境与民生”为主题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将通过一系列减排措施“组合拳”,实现源头治霾,净化城市天空。
目前,包括南京在内的整个长三角地区,霾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国内四大霾污染集中区之一。“治理霾污染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当其冲的就是治理好化工企业污染。”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表示,近年来我市实施搬迁的化工企业已达200多家,已将大部分“污染大户”搬离主城。今年年初起,计划用两年时间对燕子矶地区的66家化工企业中,4家规模以上企业搬入南京化工园,其他62家企业将全部就地关停。截至目前,已有45家企业停产,其余企业也进入了关停程序。到2012年年底前,扬子石化、梅钢等10多家重点企业的主要设备,烟气脱硫改造工程将全面完成,确保实现设备运行稳定和达标排放。
“1辆黄标车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14辆"国Ⅲ"车或28辆"国Ⅳ"车。”对于机动车尾气治理,包洪新表示,今年起,我市实施对黄标车和高污染车辆的区域限行措施,并逐步淘汰部分黄标车以及老旧车辆。这一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环保部门正加紧协调油品供应与环保要求相匹配等问题,力争在今年底前,对社会车辆全面实施"国Ⅳ"标准。”
在控制工地粉尘方面,环保部门已推出了精细化工地扬尘管理。全市设置了50多个扬尘监测点,全面掌握扬尘污染的现状、分布和趋势,并适时通报扬尘监测数据,每月还组织人员对工地进行监督检查。据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我市扬尘污染水平好于上半年。
专家剖析低碳减排“推广难”——
低碳不能仅仅当做时髦“流行语”
“听到我们的减排宣传后,都纷纷表示支持,但当提及需要配备一定的环保设备,却又迟疑了。”昨天,由市科协主办的“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环保分会场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对一些企业和公众在低碳环保方面“心口不一”提出质疑,“低碳不能仅仅当做挂在嘴边的时髦名词,而是需要真正的付出和行动。”
“推广节能减排,转变公众和企业的观念是最关键的。”毕军说,实现低碳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增加节能环保成本,甚至要求公众在某些方面降低生活品质。比如对企业来说,要投资进行技改,对过去敞开排放的烟尘污染加装环保处理装置等;而对公众来说,原来上班可以开车,现在要变成骑车或走路。“尽管大家都认识到低碳环保的好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他倡议,城市的减排必须从每个企业、每个人开始做起,从哪怕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例如每人少喝一瓶啤酒,就能减少啤酒生产、流通和仓储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消耗量,计算下来,等于减少0.2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成正比。”毕军介绍说,根据最近对全省碳排放情况的调查,苏州、南京、无锡占据了前三位,但碳排放强度,是徐州最高,南京处中游。他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碳排放量比较高,是很正常的事,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制造业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当前南京乃至全省的发展现状看,短时间内大规模减少碳排放总量还不现实。而通过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