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军绿色茶缸,印有“妇女也能当英雄”、“飞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衫,红色主题餐厅,继改革开放30周年后,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充满了时代特征的种种记忆以各种形式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在全国成千上万个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经营者中,江森海是成功者之一。
江森海,原名多明尼克,地地道道的英国人,这个时刻准备着加入中国籍的老外,现在在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开了两家以经营新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文化衫店。收入多少?“这个我不能说,不过我们一家五口生活很不错。”江森海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江森海17岁来到中国,在北京遇到了同样为“老外”的妻子,并有了三个可爱的“闺女”。
“这里的人都很好,我爱北京,我爱中国。”多明尼克———他更愿意别人称呼他江森海———希望自己的三个“闺女”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她们现在没有国籍的概念,别人问起来,她们会说自己是北京人。“不过有时候也说自己是英国人。”喝了一口咖啡,江森海继续说,“因为她们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有的小朋友叫她们‘洋娃娃’、‘老外’。”江森海笑了笑,“‘老外’是一个敬词。”
1993年来到北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江森海已经融入了中国。“中国人很善良、勤奋,中国取得成就、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都是必然的。”江森海认为,自己取得现在的成绩与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善良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经营中国记忆的洋老板
江森海初到北京时还不到20岁,从17岁离开英国开始自己的旅程,到过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印度。1993年,江森海第一次来到他眼中神秘的中国。“打工,到处打工挣钱。”
2003年,婚后的江森海一家搬进了北京胡同。“刚搬到南锣鼓巷时,这里还没有如今这般热闹,全是居民,我的店算是第一个服装店。”江森海告诉记者。
“2004年,一个剃头的安徽‘哥们’告诉我,街道有意把南锣鼓巷发展成步行街,现在有一个店面空着,每个月才1500元,他建议我租下来。我也觉得机会不错,而且一直有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就租了下来。”江森海说,“可当时还没有想好做什么,店面一直空了8个月。后来出门都不愿意路过自己租的店面,看到闲置的店心里就难受,也怕邻居议论。”邻居们都劝他开个奶茶店或者蛋糕店,可是江森海就是不干。“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一些有创意的、好玩的事情。”
江森海从小喜欢收藏东西,小的时候常会在别人扔掉的东西堆里翻,找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保存下来。到了北京,江森海收藏旧东西的爱好有增无减,每周四都是他的“淘宝日”,他会到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淘东西,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那里的好多人都认识我,他们会给我带来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旧货。”江森海说。“我非常喜欢老北京的一些东西,在我看来,北京过去的东西才有味道。”他创作灵感正源于收藏的喜好。
“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北京的文化衫没什么个性,大都印着长城、故宫等,从1993年我到北京以后,北京的T恤衫一直都没什么变化。这应该是个商机。”江森海认为,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有很多记忆都可以印在T恤衫上,于是他就有了做文化衫的想法。在邻居们的质疑下,靠着4万元的启动资金,从租房、雇人、设计服装到工厂制作,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印着老北京记忆的文化衫店在南锣鼓巷一个13平方米的小门面里开业了,取名“创可贴-8”。
他做的第一件衣服就是把当时很流行的“我登上了长城”那件旅游T恤衫上叠加了一个比基尼女郎。后来,越来越多的北京记忆,包括刻章、办证等小广告也成了江森海T恤衫上的图案。不仅如此,他还和一些摇滚乐队签了合同,一起设计制作乐队的文化衫,组织评选优秀学生乐队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北京年轻人的参与,不少外地年轻人也特意跑到北京参与活动。
据称,从2005年的4万元人民币起步,短短4年间,江森海的生意做到了年销售额400万元人民币。他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州、青岛,新加坡、美国、英国、南美都有客户从他手里进货。
江森海的成功不仅于此,他期望的成功更不仅于此。
“老外”与胡同文化节
繁华的北京城中,有一条800多米长的古巷,这条古香古色的小巷以其青砖灰瓦、古槐飘香的历史文化魅力,每天吸引着大量金发碧眼的背包客和时尚青年,单日高峰达2万人次———这,就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
2009年10月24日10点,有着80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内一阵喧闹,随着老北京叫卖声走街串巷“起声吆喝”、800米老街两旁的“创意市集”开卖,第四届南锣鼓巷胡同节正式开幕。60家临时摊位集纳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创意达人”,“胡同节”主办方还请来了老北京手艺人助阵,各家纷纷以“纯手工”招揽买主。晚间在秦老胡同31号院上演的千人露天电影,更让游客感受了过去胡同内的文化氛围。
说起这个胡同文化节,就不得不说说“老外”江森海。从2007年开始,江森海连续3年协助交道口街道举办南锣鼓巷胡同节。
2003年,江森海搬到南锣鼓巷居住。“我虽然看书不多,也不知道胡同的文化和历史,但我能感觉到我的家和附近的文化氛围。我不想南锣鼓巷变成后海一样的酒吧街,所以我老去办事处开会,跟他们讲道理,盯着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江森海认为如果让南锣鼓巷变成酒吧街,就完蛋了,因为这些胡同是北京的灵魂,如果要让北京的小孩看北京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就要在这条街上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给他们带来一些有创意的东西,他们长大以后会觉得他们是从这儿出来的,“这是一个好地方。”
2007年,曾于当年夏天在南锣鼓巷成功组织了北京第一个胡同模特走秀的他主动请缨协助举办南锣鼓巷胡同文化节,“要把南锣鼓巷胡同节办成一个创意文化节”。这次文化节获得成功后,2008年他受邀协助组织了第三届胡同文化节。
“2009年国庆一过,街道的工作人员就找到我商议文化节的事情。”江森海说。经过协商策划,第四届文化节再次成功举办。“现在锣鼓巷算是一个平台。最近一个东北小伙子在我旁边开了一家T恤衫店,他把自己画的东西做在T恤衫上。我非常支持这种做法,因为在南锣鼓巷你只有做得好、有创意,别人才愿意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有创意的人的聚居地,聚集了90多家创意工作室和特色店。
“我想成为北京人”
江森海一家五口人在北京的胡同里已经生活了7年,他不仅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他的店也在南锣鼓巷中生了根。江森海告诉记者,他的店刚被评为街道优秀商铺,街道奖励了4万元人民币。他还申请了东城区一个60万元创业基金,“还不知道评上了没有,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把这样一个创业基金给外国人。”江森海笑着说。
对于这样的成绩,江森海并不满足,“我觉得我可以开更多的店,获得更大的成功。”而有这样的自信,有这样的成功,江森海认为,“这与中国人的善良分不开,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我这个人喜欢玩儿,有时候半夜不回来,就把孩子交给邻居照看,他们就像孩子的亲人一样。”江森海说。崔女士是他南锣鼓巷文化衫店的店员,对于“崔阿姨”,江森海很是感激。“崔阿姨”是他的老邻居、房东兼员工。“她原先在这间房子开小卖铺,后来不干了要把店面租给我。可我当时还在犹豫,她就一直空着房子等着我做决定,还赔不少钱。”江森海说。
“最开始我之所以留在北京是因为‘钱’,因为当时中国有很多商机。后来,是‘人’让我决定永远留在这里。”江森海说,“现在邻居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居委会、街道有什么事情,也会找我参加,我觉得我应该为南锣鼓巷的发展出力,因为这里是我的家。”
提到一直以来媒体报道的中国人在国外做生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江森海有点生气地说:“我觉得这很不公平,中国人勤劳、认真,所以无论到哪里都能很快就做出一番事业来,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而不是通过别的手段阻止他们的发展。”江森海说,“中国人谦逊、热情、礼貌,我在中国十几年从来没有、也不会遇到那种情况。”
“北京是我的家,我的爱情、家庭、生意都在这里起步,我要成为中国人。”江森海告诉记者,他一直在申请中国的绿卡,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是我很有耐心,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家都可以成为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