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时期在南方生产的一种青白瓷。
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期就有烧造,至唐代瓷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到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批窑口所烧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的影响,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窑口的某些特点。在景德镇地区,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使其烧制的青白瓷胎质精细、薄透而又坚硬,釉色白中闪青、晶莹如玉,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以景德镇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为当时江南的两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烧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极尽精细,烧造出一种玉的效果,其质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如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浊润熟滑者,则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洁白的,淘洗得很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结果是其胎质也细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样的铁质析出,这是重要特征。此外,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从烧制方法上,也可辨别其年代的先后。
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元代影青瓷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盖瓶和谷仓等。如遇少见而又特别的造型或与时代不合的装饰,则要慎重。
眼下市场上仿伪之品颇多,在收藏时要多注意鉴识的要点之处。要从釉色、胎质、形制和旧气等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有的釉色过于精美,又不顾时代特点;有的胎质过于细白,或人为在胎体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闪蓝、闪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有的在内底或器壁可见均匀细密的旋纹;有的以泥浆、油污来作旧,又不见因时间和环境所形成的真正旧气,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对待,切勿轻易下手。否则,上当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