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陶瓷器在出水后基本有两种状况:
一、如果船只沉入水后,部分货物或陶瓷器即被埋入泥沙之中,千百年来从未被翻动过,那么它们在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如新,光可照人,而且很多都完好无损。
二、如果海上遇难的船只沉入水中后,部分的货物或陶瓷器即被抛出船舱,散落在海底泥沙的上面,千百年来被海水中的暗流,在泥沙中淘来淘去,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较差,有的连釉面也被淘磨掉了。
鉴定出水陶瓷器基本上与鉴定出土陶瓷器相同,因原则上任何一件古陶瓷都经历了一条永远不变的过程“年代的风化”,因而形成了自然特定的老化状态。察看胎釉、造形、纹饰、釉彩、款识,支烧状,比重量、听声音、看器物的老化状况,都是传统鉴定古陶瓷的必要手段。但本人认为必须以胎釉的老化为主要传统鉴定手段,再结合科学仪器鉴定方为准确。
鉴定出水的陶瓷器,却有其一条不变的规律:由于陶瓷器沉入海底,在海中的泥沙沉睡千百年之久,所有的器物都曾被海水中的“海生物”所寄生过,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无一例外。海生物实际是贝壳类 在陶瓷器的外侧或内里的附着是自然而又牢固的,一些较大的附着物,即使用刀也无法使其脱落,有些甚至在器口内,因长大后无法走出器口。
出水器物釉面好的,沾上的“海寄生物”相对少,器物釉面差的沾上的“海寄生物”多。而且出水的器物在海中被“咸水”浸泡了千百年之久,由于年限及咸水的蚀化,形成了胎釉连成一体的干燥状,用20—30倍的放大镜还可察看到器物胎、釉表面形成自然均匀的下凹小黑点这些小黑点状是因海水的化学作用所形成的 ,这些下凹小黑点,即使用草酸水浸泡十天八天都无法洗掉。同时出水器物釉面上也会出现开片纹的现象新仿假器绝无以上的特征 。以上这些情况是鉴定出水器物的可靠经验。
现时市面上有人在仿制假出水陶瓷器去销售获利,但假冒出水器的“海寄生物”不是自然形成,是人为用胶水粘上去的,用5倍放大镜在器物上即可发现胶水粘贝壳干后的痕迹,并且后仿出水陶瓷器的胎釉、工艺都与旧器不同,也无上述出水旧器的几种状况,只要小心慎重地观察,即可判断真伪。
对出水陶瓷器的窑口、年代判断试举例如下:
1、青瓷器 自东汉开始生产,品种(造型)有五联罐、五管罐等、纹饰简洁明快,有刻、压印的布纹、弦纹、水波纹、蛙纹、贴辅首等。
西晋的造型有蒜头壶、谷仓、牛头罐等等,纹饰明显增多,有捏塑、贴塑、刻划、压印各种人物、动物、佛像、羽人骑兽、辅首、凤凰、辟邪、网纹、连珠纹、菱形纹等。东晋的造型有:鸡头盘口壶、羊头壶等纹饰简朴,有弦纹、水波纹、羽翼纹,褐色点彩等。南北朝的造型有莲花尊、贴花罐等,纹饰由于佛教盛行,出现了大量刻划,模印各种莲花瓣纹等。隋朝的青釉、白釉瓷器施釉至腹部不到底,下半载无釉露胎、平底、纹饰有印刻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叶纹等。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无釉。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少量的圈足器及满釉支烧的器物,造形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菱形、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2、唐王朝、五代的越窑 当时烧制越窑青瓷的窑场有几十个,但真正能代表高水平的窑场只有:上虞、余姚、宁波、绍兴、曹山、慈溪。这几个窑场烧制的越窑青瓷器瓷胎细腻致密,气孔少,釉层匀净,内外满釉支烧器物的胎内、胎外留有泥钉支烧的痕迹 ,釉面呈黄色或青中泛黄,灰色或浅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3、南、北宋龙泉窑 烧制龙泉青瓷的窑场也有几十个,而真正高水平的窑场是浙江省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窑。龙泉青瓷的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但以白胎为多,用白胎烧制的龙泉青瓷器,露胎的边足呈火石红色,色如朱砂。龙泉青瓷的釉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二大类:北宋期间是用石灰釉烧制青瓷器的,一般器物的釉层较薄,积釉处呈色深,釉面光泽强,相当透明,釉内的气泡较少。南宋直至元代 用石灰碱釉烧制龙泉瓷,由于石灰碱釉不易流动,烧成的器物釉层较厚,呈半透明,釉面柔和,淡雅如青玉,釉内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解的石英颗粒。
元代至清的器物,历代的学者、专家们都有著书立说,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因本人研究的不充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方专家及广大收藏者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