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是古代照明用具。瓷制灯盏始于东汉,盛行于三国以后。六朝时的灯盏,通常由油盏、托柱、承盘3部分组成。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制品,有的将托柱做成人形和熊形、羊形、牛形等动物形,承盘下安3个兽形或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唐代常见的造形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据陆游《斋居纪事》载,蜀中有一种瓷制省油灯盏,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可省一半的油。
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邛崃窑最具代表性。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这种灯为四川地区所特有,南宋时期仍沿袭烧制,《老学庵笔记》里所提到的省油灯,其形式与唐代邛崃窑油灯大体相同。另见有辽代青瓷摩羯省油灯,因形似印度神话中的摩羯鱼而得名,灯腹内隔成前后两室,前室盛油点灯,后室注水降温,可减少蒸发性油耗。据查元代不见省油瓷灯的文献记载,明、清两朝的照明瓷品以烛台为多见,瓷灯造型多样新颖别致、式样变化很多,但已不见了瓷质夹层省油灯碗的踪迹。
这件青花瓷省油灯碗,高6.8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6.3厘米,圈足高l.8厘米。整器造型为高足碗盏型,口沿外卷,壁斜直,高圈足,挖底较浅。灯碗上部为一盏形,盏中塑立一小圆柱,中空,圆柱近底处挖一小孔与盏通,以便穿插灯芯,盏内可盛灯油。盏下粘接一高足碗,碗盏之间为夹层,中空。碗腹上部有一小孔,可注入冷水,以降油温达到省油之目的。器胎细白坚致,瓷化程度好,釉色匀净透亮,地釉色泽为青白色,开片纹中土沁严重,并有使用过留下的明显痕迹。灯碗腹部外壁主题纹饰为对称的两组折枝简笔花草纹,用笔流动而自然,青花色泽灰蓝偏黑,枝、叶、花的呈色分别由浅入深,有晕散。施釉不及底足,圈足内无釉。砂底见旋坯纹,底用墨楷书“庚申荣立”字铭。
笔者为确定该青花瓷省油灯碗的年代、窑口,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各朝青花瓷经过认真仔细的排比鉴别后,最后断为宋代浙江生产的青花瓷省油灯碗。其考证鉴真要点如下:
1、从瓷品年代考证。只见有隋、唐时期四川省邛崃窑生产青瓷灯碗(夹层省油灯),并延烧至南宋。成都琉璃厂窑宋代也有烧制,但胎多为紫红,釉以青绿为主色,四川地区宋代不见青花瓷生产。元、明、清均不见有省油灯碗器型实物发现的文献记录,该灯碗的下限年代应为南宋时期。
2.从青花起源考证。我国唐、宋、元已有青花瓷生产,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发现并经专家认定的宋青花瓷只有两件碗及21块碎片,并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初步断为浙江产品,所用青料为浙江江山产钴土矿。浙江省龙泉金沙北宋塔和绍兴南宋末翠环塔所出土青花瓷片证实,宋代浙江地区已烧青花瓷器,而且早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比景德镇青花早两个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始于南宋 。该灯碗为浙江所产可能性极大。
3.从灯碗器型考证,具有五代大足碗足径约为口径的二分之一 和北宋高足碗圈足高约为全器的四分之一 的造型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灯碗的器型风格竟与1957年浙江龙泉金沙北宋塔基出土的一件宋青花花卉纹碗造型纹饰特征几乎一致见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杜1993年12月版《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第3页插图 ,经测试含锰量很多,接近浙江江山县钴土矿,与同期景德镇窑有别。该灯碗的器型特征与浙江产宋青花碗风格一致。
4、从灯碗呈色考证。地釉色泽为宋青花瓷典型的青白色,釉色匀净透亮;青花呈色灰蓝偏黑,纹饰的呈色有浓淡层次,见晕散,与上述浙江产宋青花花卉纹碗完全相同,用的应是浙江江山县产的钴料。两碗所绘的又都是对称的而简单的花卉纹,用笔流动而自然,系用较粗的笔触一笔画成,生动流畅。胎细白坚致,瓷化程度好,不见火石斑窑红,与当时景德镇窑产品有别。据油灯碗器型实物发现的文献记录,该灯碗的下限年代应为南宋时期。
5.从碗底款识考证。墨书“庚申荣立”四字中,“庚申”两字应为干支款,在宋代960—1279年 319年中,遇有“庚申”干支年的只有六个,分别为:建隆元年960 、天禧四年1020 、元丰三年1080 、绍兴十年(1140 、庆元六年1200 、景定元年1260 。其中,建隆、天禧、元丰为北宋,绍兴,庆元、景定为南宋。也就是说,在上述的一个年份中,该灯碗的主人买回了此青花瓷省油灯碗,并郑重地用毛笔在碗的砂底上署了款。根据该灯碗的造型风格及青花钴料与浙江产宋青花碗相同的特征,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的产品最为可能。
唐代四川邛崃窑当时就以创造了省油青瓷灯而闻名全国,并延烧至南宋。像省油瓷灯这样的名瓷,不可能不得到各地瓷窑的仿造,宋代浙江以新创青花来仿制名瓷品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有关宋青花的文献资料及实物标本实在太少,鉴别、断代、判窑口是个不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