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买地券十分少见,而带元代年款的青花书文字买地券,真品更未得见。
有明初和明末两块青花墓志铭见诸于世,确为真品,而其他诸窑烧制的瓷质墓志也零星有见于资料记载中。
从这些瓷质地券和墓志的情况来看,均出自窑场附近地区,也就是只有窑场周边的地区,才有条件,有能力来使用它们,但使用者身份均不高。这也决定了这些瓷券和墓志所追求的是方便和实用。
通过对比这两块元代至正六年款的瓷券,我们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券中“……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这似乎说明了这份通神的地券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各色瓷器,而不是阻碍打扰逝者的诸鬼怪,更像是给今天收藏元青花大军的一张指引探寻方向的指路图。
单人墓中有一合地券即可,为何要二份内容相同的呢,若墓室四方各置一合,又为何只有两份呢,若认为还有两份已失,但为什么现存的每份都写明四方诸神呢,有违葬制。
若四方诸神须从不同颜色敬请,北止玄武应为黑色,何以白花红釉磁代替呢。
元代瓷器在当时如何准确称谓,尚不得知,但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谓之“青白花瓷器”,无论其是指钴青料的青花瓷器,还是青白釉刻花纹的影青瓷器都与“青花白釉磁”有明显区别。
以上杂论只是就券说瓷,浅议它们的存在理由,而从地券本身瓷材特征上看,釉层及青花呈色无法细窥,难言确凿之据,但若为元代瓷板,应从背后无釉处垫烧,瓷胎白质地、呈色及垫烧物遗存的特征十分明显,而此两券背后则过于干净,虽然没有了第一代仿烧元青花瓷器时涂抹的浓重“火石红”痕,但现在景德镇的煤气窑烧制特征十分明显。
另瓷质地券烧出后,必会入土深埋,不会放入恒温恒湿的库房中秘藏,正如文中所说,此若真品,已有660年的历史,又埋于江西的高酸碱土壤中,无论是釉表和胎质表面均会留下明显的沁痕,即便是被出土后经过洗漂,均会留下痕迹,但此两块瓷券无论是入土后又出土传世,还是烧成后未曾入土(假设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在世间流传,都会出现不同的痕迹,而此两块地券上毫无这种痕迹,所以,可以判定这两块瓷券均为现代景德镇新仿的“元青花”。
至于原文作者关于元青花奇迹般蒸发之认识,实则为大多数“假元青花”瓷器收藏者的误区。我们不能以个人主观意识为标准,当收藏无着时,认为其已神秘消失。当收藏到或真或假的元青花时,以为遍地是宝。我们借此可以想一想,官、哥、钧、妆、定等宋金时期名窑瓷器,又比元青花多了多少呢。有的连窑址尚未找到,但从来不见有人发此感叹。
国内的元青花精美之器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近期英国拍卖的元青花“鬼谷子出山大罐”不就是百年前从大陆流走的吗?
近二十年来,经常有大陆某处出元青花之类的传闻,只不过它们出土后就杳无音讯,但绝不会被它的持有者拿出展示一番,因为他们知道它的来历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而拿出来炫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导致许多麻烦。只有那些收藏了一屋子几百元或几千元一件的“元青花”收藏者才会振臂高呼。
在商品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收藏元青花已经是普通收藏者的梦想,西安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马广彦先生费数年之功,倾万元之巨,才把一块元代青花人物纹花盆残片等到手里。而那些收藏元青花瓶罐满屋的大户,既无资金支持,又无法律保障,怎么能收藏到如此之多的元青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