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裂”即胎体在窑内烧制时,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磕伤”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破碎后缺失碎片的现象。。“老货”残缺部位必然露胎,胎应该比较脏,缺口边缘不很锋利,甚至还有细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干净,缺口边缘比较锋利,就要小心人为做假。
“冲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数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与其它物体相碰而出现的长短不同的裂纹,有外冲里不冲、里冲外不冲和里外冲之分。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虽已分裂却还没有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东西相冲击而形成的裂纹。此现象瓶、罐类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搁置时不小心和用力过大,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丝印。
“毛口”或“毛边”即器物的口部边缘的釉面因伤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釉面脱缺而露出的胎面应该是比较脏的,一般显黑灰色,这种“脏”色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也显得深沉。“新货”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齐,露胎新,不很脏,缺口处胎釉结合紧密,不象“老货”缺口处的胎釉那样似乎有点剥离感,陈旧感。
“划伤”即釉面和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而留下的明显伤痕。
“磨釉”和“伤釉”即釉面与其它物体长期反复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伤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而致伤。
“脱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碱、盐的腐蚀,或入土受侵蚀而剥落的现象。
“水碱”即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蚀,使釉色起了变化,从而产生的白灰色的片状物质。
“水锈 ”即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从而使呈灰黄色、铁红色、铜绿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的现象。
“土锈”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现在釉薄之处。“老货不怕新,新货不怕脏”,对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满是“土锈”的东西要特别小心。
人为做假造成的 “水碱”、“水锈”和“土锈”用水洗即掉,真的“水碱”、“水锈”和“土锈”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蚀”即釉面、彩绘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出现局部失亮的现象。
一般来说,存世久远的古瓷器比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古瓷器, “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实用性强的古瓷器比供摆设、观赏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民窑古瓷器比官窑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
鉴定一件据称是 “古瓷器”的东西时,一定要将“瑕疵”与“软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没有,任何软道也没有,就要果断地加以否定。试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连一点历史痕迹都没有,可能吗? 须知:越是高档、精美的仿品、赝品,做假者就越是不愿做假“瑕疵”、假“软道”,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 ,不小心砸坏了,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是划不来的事。
市场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是: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赝品。
所谓 “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货”的底部,其余部分是新的。人们往往一看见底部是旧的,就放松了警惕,不再细看,误认为真。这种东西,器型常常不规整,特别是器物下部很不协调,老胎和新胎结合部难免有接痕隐现(为了掩盖,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综合鉴定,是不难识破的。
“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是指有的赝品采用在“老货”即旧瓷器上,磨去原来的纹饰,再加彩绘制而制成的半新半旧的东西。这类东西往往冒充名贵品种,索价很高,欺骗性很强。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老货”用过都会留下“软道”甚至硬伤,如伤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上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别扭。鉴定此类东西一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料下面的情况;二是要将整幅画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较,看看有无新彩和旧彩同存的现象。
仿古瓷器的基本形式:
在目前红红火火、林林总总的 “新、假、破”仿古瓷中,当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古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技术最佳、影响最大。现按其制作水平,张浦生先生将所见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
1.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其造型古怪,装饰别扭,款识稀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或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
2.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由于它系根据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一样,而且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爱好钻研书本知识的人来说,尤易受骗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拿出书本给你观看,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因此,鉴定瓷器要特别注意观察底足,同时,也要警惕旧底足接新胎的赝品。
3.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一道专门做旧中的工序,故而维妙维肖,几乎可以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送上一本高价拍卖成交的图录,以此来引诱那些贪心暴利的大款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
实践证明,最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在缺点和破绽,只要我们在鉴定时冷静仔细,全面分析;另外,鉴者还要见多识广,善于总结,才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对仿古瓷的上当受骗?张浦生先生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 五种瓷器不能要 。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3.胎体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5.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毕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体。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就叫类型。相同类型的东西都有共同特征,而每一个东西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彼此也有区别,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就可以掌握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共性,也可以分别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
比如,古往今来的一切陶瓷,无论其产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窑口,它们都具有陶瓷的共同特征,于是,它们都属于陶瓷这一类型;再比如,唐代的瓷器,无论是越窑瓷器、邢窑瓷器,还是邛窑瓷器、长沙窑瓷器,他们都是唐代有名的瓷器,具有唐代瓷器的共同特征,如中唐以前,各个瓷窑生产的碗、盘内外底都留有支烧痕迹,底部普遍为平底、玉壁形底,胎釉之间普遍有化妆土,掌握了这一共同特征,即使我们没有去过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考察,但一看见这两个窑口生产的碗、盘,我们仍能判断它们的年代。这就是运用分类法、比较法的实例。再举一个例子: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窑址二十六处,而四川就占了十八个,作为青瓷这一类型 ,它们当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它们彼此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是可以区分的。比如,南朝时,浙江越窑的窑场已在竞争中有所减少,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胎釉结合紧密,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釉或青黄釉;而同期的四川生产的青瓷则胎质较细,呈灰白色或浅灰色,釉色青中带黄或黄色,多开片,易剥落,有蜡泪痕。通过对青瓷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将四川青瓷和长江下游的青瓷加以分析、比较和甄别,分别去认识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四川生产的青瓷都说成是浙江生产的青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