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即康熙三十五年。
它是景泰蓝——即铜胎珐琅器转化而来,故珐琅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彩料是从西洋引进的珐琅料。此种彩料含有大量的硼和砷,画在瓷胎上烧成后色泽特别鲜艳明亮,有透明玻璃质感和立体感。由于彩料烧成后特别坚硬,故又有搪瓷的韵味。由于康熙时代是珐琅彩瓷的初始阶段,虽然是由皇帝亲自抽派一批宫廷画家和制瓷优秀人才聚集在宫内进行烧制,但由于经验不足,其生产出来的成品仍然不算理想,且成品率不高。康熙珐琅彩一般是在色地上绘画花纹。其色地有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以画缠枝花、折枝花为主,其花以牡丹、秋菊占多数,且只是有花极少有鸟。这就是康熙时代的特点。在器具的底部一般用楷书色料写“康熙御制”四字。其色料含青花、紫彩、兰彩、红彩、金彩、黑彩等。
珐琅彩瓷仅限宫中玩赏,大夫贵族们亦不得占有。
雍正朝珐琅彩器的制作艺术达到了顶峰。其特点是精工绘制,均在白地上绘花鸟、山水、人物等画面,有的是多色,有的是单色,其画面精美与细腻已是无疵可挑。有的画面上还配以小诗和印章,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显得更为高雅珍贵。此时还有兰彩的墨彩的珐琅彩器,这是雍正朝的一大特色。雍正时的底款也是用楷书四字组成,有“雍正年制”和“雍正御制”两种。由于雍正朝宫廷中还可自己配制一些彩料,故色彩极为丰富,比康熙时更加亮丽多彩。
乾隆时期珐琅彩器接近雍正风格,后期渐趋草率。此时期的珐琅彩盛行色地或锦地开光装饰开光图案多绘花鸟、山水、人物、西洋妇女等。并配有诗句。扎道工艺始于雍正,而乾隆则及其盛行。其珐琅彩瓷器均为小件以赏玩为主。
康熙的五彩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而雍正时则由五彩效仿珐琅彩加白料的技法而创始了粉彩工艺。因此可以说粉彩绘制是由清雍正开始的。
在乾隆时期由于朝廷与国外的贸易关系有些紧张,珐琅彩料进口尚无法满足宫廷的需要,故在乾隆后期珐琅彩瓷逐渐停烧。
乾隆皇帝对粉彩非常感兴趣,命督窑加强粉彩瓷的研制,所以此时的粉彩瓷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也因此乾隆的粉彩在中国古瓷史上称之为“瓷中瑰宝”。为了更美化粉彩瓷一般在瓷器里和底部均绘成绿色,又有“绿里粉彩”之美称。绿里粉彩是乾隆的一个特征。
粉彩瓷的绘制是一般国产粉釉加白釉调制而成多色浓淡不同的色彩,它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珐琅彩和粉彩的过渡期间,出现了一个“混彩”的阶段。所谓混彩即是由珐琅彩料加粉彩釉都参合使用于同一器上。在珐琅彩料缺少和不足的前阶段,在同一器上可以用珐琅彩料为主添加一至二种粉彩釉为辅。这种瓷器还应归为珐琅彩瓷(见图一)。在后阶段,同一器上有一或二种珐琅彩料为辅,而大多数釉色是用粉彩釉,此一类器应归纳为粉彩器(见图二)。这样的混和料彩存在是有据可查的。而经历的时间大约为五至十年时间才过渡到全粉彩瓷器。
区别珐琅彩和粉彩的标准如下:
1、珐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种不同的色,而粉彩釉虽比五彩釉色彩总数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还达不到珐琅彩那么丰富。
2、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
3、珐琅彩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显得不及。
4、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出现极细的开片,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
5、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而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的周围。
掌握以上要点则不难区别珐琅彩与粉彩的瓷器了。
珐琅彩和粉彩瓷都是十分珍贵的观赏瓷,价值都达到了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