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金邮票”乃“邮政储金邮票”的简称。我国发行的储金邮票,主要集中在中华邮政时期,先后共有18套,其中总局加盖2套,专印3套,地方加盖13套。
我国邮政开办储蓄业务,始于1919年7月1日。其存款种类基本与银行相似。但为方便升斗市民(小市民)也来参加储蓄,乃发行一种“邮政储金邮票”,面值很低,储户可以零星购存。邮储单位准备一种带格储金箱,免费送给储户。储户购到储金邮票后,可以贴在格子中,等到集有成数,如满1-5元,即可持这种贴票簿到邮局办理存簿储金或换用储蓄券。这种举措,符合中国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节俭美德。
1919年开办邮储时,由邮政储金汇业 承办。同时发行邮票一套,计2枚,第不利用1914-1919年北京老版帆船图5分和1角的面值,在票上直行加盖“限储金专用”字样。因在许多城市开办这各“邮票储金”业务,为了区别起见,多由当地邮汇局在票上加盖地名,如北京、上海等。广东省流通的是银毫(每一银元折合12银毫),除加盖广东地名外,还增印“银毫”字样。1933年又利用伦敦单圈5分票和北京烈士像1角票加盖,加盖方式与帆船票完全相同,但“限储金专用”改为横排。
到了1942年9月(一说10月10日)中华邮政乃正式印制储金邮票一枚,面值1元,绿色,图案为孙中山像,由大东当局承印。同年还发行中信版林森像储金邮票4枚,计红色5角、绿色1元、蓝色2元、棕紫色5元。1943年又发行一种古泉图储金邮票,全套6故,计灰色5角、绿色1元、棕紫2元、红色5元、蓝色10元、桔黄色20元,亦中央信托局印制。这三套专印的邮票上印有“节建储金”或“节约建国储金邮票”字样。
除了总局统一加盖的“限储金专用”和专印者外,从1942年起,很多地方也自行加盖储金邮票,根据我过去的记录有:安徽加盖5种、浙江3种、西川1种、东川2种、福建5种、湖南8种、湖北6种、甘肃10种、江西5种、广西6种、广东3种、贵州2种、新疆9种,合计65枚。
储金邮票除由储户自觉购集参储外,在当时还出现硬性推销现象,盖节约建国已成政治任务,有强迫储蓄之意。各地储金邮票于1945年6月,三年期满,停止售用。
储金邮票套数不算太多,但收集起来会兴趣盎然。比如总局加盖的“限储金专用”虽只4枚,但各省市加盖了地名,扩大了品种。三套专印票有些面值有无齿、点线齿,在齿孔度数、纸质等方面也多变化。地方加盖的从加盖方法、加盖字样或改值,以及齿度、纸质等更是王花八门,使集者乐趣横生。
邮政储金与邮政汇兑都是金融业务,所以储金邮票与汇兑邮票(印纸)一样,都不列入邮票家庭之中,故公私邮票目录多不收载,形成资料上的空白储金邮票虽不被承认是邮票,值得深思的是各种加盖的载体都是正式邮票,专印的也印出“邮票”字样。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不少老百性认为邮局出售的票证,均可以贴用,故有一段时间贴储金邮票寄信者甚多,甚至有贴挂号信的,后来邮总发出通知,限定日期,如过了期限仍有贴用者按欠资处理。
储金邮票在当时可以随便购买,可惜注意收人订的人不多,可能也是认为它不是邮票而未予重视。如果目前有人用储金邮票组一部邮集,其地位和价值不会亚于税票类邮集。储金邮票虽无通信功能(其实有邮票也无通令功能,如邮票,各种保险邮票,代收货价邮票等,但至少是姓“邮”。我国储金邮票的加盖载体都是正式邮票,专印的又印出“邮票”字样,我下两句评语:“不似邮票,胜似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