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高龄的夏衍,冒着深秋的寒风,拄着手杖,在女儿沈宁的搀扶下,来到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会参观。夏公驻足在朱学范副委员长献展的30多枚首日封前,信封上都盖上了“老邮工”、“朱”、“学 范”三方朱红色印章。夏公又欣赏了三处稀世珍品后, 便坐在长椅上小憩,面前就是夏公的“红印花”邮票展品。人们久慕这位我国文艺界领导人、著名剧作家的声名。而此时此刻,人们才知道夏公亦是位藏品丰 富、邮识渊博的集邮家。沈宁说:“我爸爸从14岁就开始集邮。”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他热爱集邮始终是与祖国的命运、历史的发展相连的,他把方寸邮票看作是察史明世的一面镜子。夏衍14岁时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踏入邮票的绚丽世界。他与同学之间互相馈赠和交换邮票,有时还到邮票商摊购买邮票。1919年“五四”运动后,集邮成了他投身革命运动之余的主要爱好之一。每遇机会,他都会不失时机地收集邮票。夏衍收集的清代邮票、商埠邮票和“客邮”,折射出旧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收集的解放区邮票,使他看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革命业已展现出胜利的曙光,内心无比振奋,对这些邮票爱之若宝。新中国成立后,身兼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顾问、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的夏衍,在百忙中依然热爱集邮,也十分关心祖国的集邮事业,关心和爱护青少年的集邮活动。1955年《集邮》杂志社创刊时,夏衍说道:“中国的集邮杂志嘛,当然要以报导中国邮票和集邮活动为主。还要逐步组织一些专门文章,系统介绍我国邮政沿革史料。”1978年邮电部门决定恢复集邮业务,夏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笔在《集邮寄语》文章\中说:“作为一个老集邮者,我为这一决定而感到十分高兴。”他写道:“我们集邮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陶治情操,提高艺术修养。1982年8月, 中国集邮界迎来了自己盛大的节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面对集邮活动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夏衍情不自禁,在《祝贺与希望》中写道:“可以预期,我国的集邮活动,即将迎来一个蓬勃而又健康的发展。”夏公主张,集邮活动不能性急,更不能一味求全。有些邮票,常常是无意中得到的,就是所谓“可遇不可求”的意思,有机会,收集一点,工作忙,放一放也可以。任何一种收集都容易入迷。入了迷,就被动了,就会发生副作用了。1983年全国邮展前夕,作为一个老集邮家,夏公感慨万千,他提笔写下题词:“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同时,人也是可以或应该有一点爱好和情趣的,集邮,就是一种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高尚的文娱活动。祝全国邮展成功。
不久,夏公把他的邮票精藏大龙、小龙、红印花数百枚及日本早期实寄明信片、首日封,无私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1991年,他捐献的这批珍藏再度在上海全国邮展上亮相,博得中外集邮人士的高度评价。 人们从中看到,夏公那不把邮票视为个人的玩物,而把邮票视为历史见证的深邃目光中,看到了夏公坚强、美好的生活信念,看到了夏公作为革命集邮家高尚而纯正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