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的已故总理周恩来对邮政事业有一精辟论述:“传邮万里,国脉所系”。
邮政在任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均为国有,私人资本不可拥有,邮政与国家关系密切,其性质决定其不可到股市上市筹资,其雇员为国家公务员,邮政一旦亏损,一靠财政补贴,二靠上调邮资弥补,国家财政也不堪重负。
根据国情和邮政现状,原邮电部部长吴基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一上任,便大胆喊出了“将邮市搞得像股市一样红火”的震憾人心的口号,在这一改革性口号的影响下,新邮从1995年开始连续二年减量缩容,终于形成1997年邮市高潮,国家不但赚了大头,并提高了整个新中国邮票在国际上的地位。
遗憾的是,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吴基传同志改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其主要精力不可能全部放到邮政事业。从此开始,新邮从面值、发行量、品种三向扩容,投资者屡买屡套,六月三伏天穿着棉袄逛邮市的惨状再度重演,280分面值的邮票邮市打了三折卖92分钱,无偿奉送188分,邮政“开仓济贫”终于打破了世界纪录。
随着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小城镇将有增无减,邮政网点将日益增加,邮政职工只会扩容不可能缩量,邮政明年又将面临停止财政补贴的“断奶”困境,邮政不可到股市上筹资,邮政如何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挑战,但也孕育着机遇。惟一的机遇便是到邮市筹资,走“曲线上市”之路以解困境。
邮政如何到邮市“曲线上市”筹资,办法非常简单,但方法必须科学,若采扩容之法将鸡飞蛋打。笔者经过仔细研究测算,发现了以下几条规律。
一、在平信邮资80分的条件下,年票的总市值不能超过20亿元,超过此数便打折,超过数额越大折扣越大。
二、1987年年票总市值为25亿元,1988年为18亿元,1989年为12亿元,1990年为15亿元,1991年为18亿元,以上5年各年度的原始总面值均未超过5亿元,增值平均都在2倍以上。
三、从1992年扩容开始至2000年总计9年年票,只有1996年年票超过面值,其余8年年票全部打折,特别令人可笑的是1992年年票总市值仅仅7亿元左右,9年后的今天还在打8.5折,打折后市值不到6亿元。
四、在低迷市道中,优秀年份年票总市值超不过25亿元,平均在20亿元左右,而近几年的垃圾年票市值跌到20亿元也见底跌不下去。
五、1992年平信邮资为20分,现在平信邮资80分刚好4倍,1992年年票总市值为6亿元,近几年垃圾年票总市值为20余亿元,刚好也相差4倍左右,这不是巧合,而是科学规律,谁叫它们是打折一族的难兄难弟呢?
从以上五点规律不难看出,年票总面值定在15亿才能双赢,15亿元的面值大多数将沉淀到炒作和收藏领域,邮政只需付出很少的劳务投入,等于闭着眼睛捡钱。
邮政每年发行15亿元面值邮票,一定要留20%的库存,并要严格控制对老、少、边、穷地区邮政的投放量,免得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缸。
每年留3亿元库存作何用场?通过邮票调价使其增值。美、英、法、德、日本等国每年都对邮票调价,邮票调价犹如股市送配股,邮票调价本是十足的经济行为,而邮政某此职能部门,却听从少数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蒋干”们的“邮票调价是计划经济产物”的外行话,搞得邮票四年未调价,使不少邮人迷失方向。实际上,原邮电部是推行市场经济政策最早的部委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便定期对邮票调价,一般不超过二年一次,每调一次价,邮市便升温一次,集邮群体便扩大一次。老猴票不调价能卖1500元一枚吗?货好也要吆喝,调价就是吆喝,投资者特别喜欢这种吆喝,连资不抵债的“郑百文”能吆喝得股民神昏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