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高价购得一枚“大泉五铢”钱,说是熟人从乡下收购来卖给他的。我看这钱肉厚生坑、绿锈入骨,第一感觉是它“开门见山”,真品无疑。但钱身尚存部分鎏金,金光过于耀眼,钱文的“铢”字与其他3个字不太协调,恐其中有诈。
查诸钱谱,很难找到“大泉五铢”的“户籍”。惟见已故钱币学家卫月望先生在《钱币漫话》中有一篇文章谈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发现过两枚“大泉五铢”,钱径25.5毫米,穿9.5毫米,后来甘肃省庆阳市也发现一枚。有人说这钱是在王莽倒台后,减重的“大泉五十”不能再使用,而刘秀上台后执政还有正式铸造“建武五铢”前的这段时间里,由某一官方铸钱局用武帝“五铢”和王莽“大泉五十”两种钱为范铸成“大泉五铢”钱。我以为前一种说法尚需考证,后一种说法更值得商榷,因新政权上台,复铸五铢钱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必用两个钱范合二为一铸什么“大泉五铢”呢?凉城发现的两枚“大泉五铢”钱,因未见实物,不敢妄说,如确系真品,看其拓图,恐非官局所铸的通用钱,倒像是私铸。
我朋友购得的“大泉五铢”与凉城发现的“大泉五铢”明显不同,显然是王莽“大泉五十”的“孪生兄弟”,钱径28毫米,穿6毫米,重7克。只是“大泉五铢”4个字中的“铢”字略小,就像穿孔周围站着4个人,3个彪形大汉,另一个却是娇小女子,颇不协调。另外,钱身上的入骨锈,说明它已有很长的历史,而部分鎏金却还“新”得刺眼,闪闪金光中仿佛透着“妖气”,可断定是“白骨精”。
朋友听了我的话,决心弄个水落石出。经过水煮,那尚存的一点金荡然无存,“面纱”(假锈)也被揭开,终于原形毕露了。原来它是将一枚“大泉五十”真钱去掉“十”字,再取“五铢”的一个“铢”字镶嵌而成。又用假锈涂于镶嵌的缝隙,遮掩破绽。由于所用两枚钱都是真的,满身绿锈,稍加伪装,更能迷惑人。因此,我们如有“艳遇”,千万要小心“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