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专用名词
布币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 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线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 春秋战国时期铸巾,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 战国时期铸币,包括 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 即金钣,又称“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
多出土于安微、江苏、河南等地。目前发现的金版印文有郢爰、陈爰、 、专锾、 、爰等几种。
爰金 对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的称呼,由王毓铨《找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书首先提出。
金饼 一般指汉代的麟趾金和马蹄金。麟趾金和马蹄金系指汉武帝时的黄金币。麟趾金呈圆形饼状,蹏金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似马蹄状。
铢两货币 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 西汉高后人年(前182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白鹿皮币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汉武帝之时,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但不见实物。
白金三品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所谓白金三品是指: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
比轮 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 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宜的钱。
小平钱 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小钱 ①小平钱的统称。②指特别轻小的劣钱,史籍中有荚钱、榆荚、鹅眼、鸡目、莱子、荇叶等称谓。
折二钱 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 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不再出条。)
大钱 ①大面值钱及大型钱的统称。②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
文 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 一千钱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
缗 一千钱称缗,同贯。
小样 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 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 钱币之正面。
面文 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 钱币之背面,又称幕。
背文 钱背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又称幕文。
穿 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 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 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 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 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 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 指二重内郭。
决文 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 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山者。又称四决。
粟角 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 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 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 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 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重轮 指二重外郭。
额轮 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 指
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 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 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 指钱背之凸起圆圈,又称日文。
月 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 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 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孕星 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 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 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 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