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抗战后期,华中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各解放区之间的交流日渐密切,原来各抗日根据地使用的盐阜币、江淮币、淮南币等地方性货币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在1944年底由华中财委会成立华中银行筹备小组,开始着手华中银行及华中币发行的前期工作。1945年,江淮印钞厂改为华中印钞厂,同年8月,华中银行在江苏盱眙县张公铺冶庆今安徽天长县张铺镇 成立,并发布《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通知》。同时,原新四军各师的印钞厂全部并入华中印钞厂,组成华中印钞厂总管理处,机构设置为人事科、生产科、制版科、材料科等,各厂生产车间分别设有凸印、凹印、胶印、雕刻、照相、整版、平版、印码、裁剪、检票、验收、收发、检修、造纸、纸浆、翻砂等不同工种的部门,可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
经过专家与收藏爱好者的研究、整理,目前已发现华中币的种类版别达58种之多,其中,伍元券的版别为八种。但笔者近年来通过对盐城境内纸币的调查后发现,江苏省盐城市钱币学会会员王家豪同志收藏的藏品华中银行伍元券五连号P549514--549518 与其他八种伍元券略有不同。此伍元券,在图案上、色彩上与其他车水图案的伍元券没什么区别。正堂左为花座,花座中有“伍圆”二字,下为红色董事长和行长章,其他为水车、水田、插秧图案。左下边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字,花框外底中有华中钞厂字样,正中上为华中银行行名,左上为红色号码。四边为花框,四角花座中为斜形“伍”字。正面为青莲色。背面为褐色,中花座中有空心“伍”字。左上角和右上角为麦穗,正下为1945。唯一不同的是在票幅上,其他伍元券票幅为61×126毫米,此伍元券则为64×129毫米。经询问,该伍元券是王家豪同志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滨海农村购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初步分析,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在华中币发行期间,由于敌我斗争的不断升级,物资消耗的急剧增长,同时作为解放区的统一货币,还要对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旧抗币和流通券进行回收,从而使得华中币的发行量节节攀升。据统计,华中币从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止,共计发行3079余亿元。而伍元券作为一种小面额货币,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使用频率极高,加上对使用过程中的残缺品与破损品的回收,其发行量无疑也是巨大的。从已知的伍元券的版别区分来看,主要依据是图案和正背面颜色的不同,而票幅的尺寸是统一的,即61×126毫米,版心为54×117毫米。而王家豪藏伍元券的票幅则为64×129毫米,版心为54×119毫米。从中可明显看出似乎是由两块不同钞版印制。如颜色的不同可认定版别的话,那不同的版心更能说明是不同的版别了。
另外,笔者还有一种猜想,它有无可能是原钞版损坏或断裂造成的修模版式呢﹖我们知道,由于国民党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再一次发动内战,并不断地对我解放区进行扫荡与破坏,使得我们的华中钞厂从成立之日起,就不断地转移工厂,从城镇到农村,从农村到渔船上,条件简陋可想而知,诸如纸张、油墨不能一下备齐;机器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等等,不一而足。当时华中财委会主任曾山同志在1946年曾对胡金魁华中印钞厂总管理处主任 说:“你要我调几位师长给你们,我还有办法,但要我调一位钞版雕刻师给你们,那就很困难了”。
一个钞版一旦成型,就一直在用,如有磨损或发生断裂,就由前面提及的整版、平版部门进行修版,这样,钞版就有可能发生细微变化。该伍元券经过笔者反复测量与比较,发现所有图案和尺寸都与原来一致,唯有正堂左边的花座略大,图中伍圆两字的间距也略长。修模版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工作作风的完整体现,它避免了因钞版短缺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和恐慌,保证华中币的正常有序的流通,为华中币成为苏皖边区本位币作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