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研究、收藏钱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钱币收藏、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却各不相同。在清代的钱币学家心目中,钱币主要指的是历代铸行过的铜质货币,而且大多数是方孔圆钱,人们把它称为“泉币”、“古泉”等。旧式古钱学的研究,偏重研究钱币的形制、文字、书体、重量等。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而言,钱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十分缓慢,始终停留在对钱币本身的考证上。事实上,钱币的币材、形制、重量、成色等等,深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的影响,透过钱币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上若干经济现象的本质。所以,钱币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对钱币的收藏、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其自身特性的考证上。笔者认为,造成钱币研究、收藏发展缓慢的因素除了受到钱币领域自身局限外,大部分原因是人们对钱币收藏、研究对象的定位模糊,其中许多概念不清。
其实,我们研究古钱、收藏古钱、鉴赏古钱,一般是指古代流通的各种货币。“钱币”和“货币”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专用名词。“货币”是指物物交换的媒介,而“钱币”既包括正在流通使用的货币,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还包括因货币和货币文化而衍生的其他相关的东西。
建国后钱币学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兼及其它有关文物。从现今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钱币收藏的类型与研究的对象也都有不断扩大的迹象。不仅历代铜质铸币继续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而且研究领域开始扩大到其他质地的金属铸币。同时,历代有关制造钱币的钱范、钞版以及纸币等,都成为新的钱币研究的对象与鉴赏范围。
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钱币研究、收藏与鉴赏的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在金属货币诞生之前行使货币职能的物品,如海贝、珠玉、皮毛、布帛等。珠、玉、布是装饰品,龟用于占卜,在古代象征着祥瑞或驱凶避邪,人们乐于接受;而贝具有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所以贝的使用更广,流通时间也较长,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用贝充当货币的历史。关于珠、玉、龟、贝等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我们可见许多古书之记载:
《管子·轻重乙》:“金出于汝汉之右衢,珠出于赤野之末光,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远,其至栀,故先王度用于其重,因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故先王善高下中币,制上下之用而天下足”。
《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太玄篇》:“古者宝龟而货贝,后世君子易之以金币,国家以通,万民以赖”。
《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泉”。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实物货币主要是指海贝及相关质地的仿贝,如石贝、骨贝、玉贝、铜贝等。
二、金属称量货币
称量即按重量行使,指没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使用时必须称算重量和鉴定成色的金属货币。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西周时期,青铜块作为一般等价物广泛流通。青铜块多呈自然形态的块状、饼状或条状,每块青铜大小不一,重量不同,成色也有区别。近年来,在江苏、陕西、河南、浙江等地多有发现。关于铜材作为一种金属称量货币的记载,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颇多,往往与赏罚有关。西周时金属称量单位为钧、锊等。铜在当时之所以用作支付工具,一是在于它本身的价值及其优点;二是为当时人们所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金、白银作为金属称量货币,如楚国的金版,1978年河南扶沟出土的18枚银质空首布。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用黄金和白银作为金属称量货币。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称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称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主要有棒(铤)、圆形饼、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金、银因为是贵金属,价值一直很高。银锭以大小、重量、是否官铸来衡量自身的价值。金质元宝由于铸造量很少,存世罕见。
三、古代的金属铸币
即我们上文所指的狭义上的“钱币”,质地包括铜、铁、铅、锡等,但以铜居多(含明清时期的雕母、母钱和样钱),一般指官铸钱币,这是当今钱币学研究、收藏与鉴赏的主体。早在商代中晚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我国出现了铜贝,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金属铸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由农具、工具、海贝等演变而来的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直到秦统一中国,才将战国时期秦的方孔圆钱--半两钱推广到全国,统一了货币。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前后行用了2200多年之久。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五铢钱一直使用到隋朝末年,一共使用七百三十九年,是历史上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行开元通宝钱,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名钱之新制,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飞越和突破。自唐朝起,钱币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改称为“通宝”。通宝币制创立于唐代,鼎盛于两宋,复兴于明清,运行长达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制度。政府规定,一枚开元通宝为一文,十文为一两,这成为以后历代铸行货币之制,也深深影响到了周边一些亚洲国家。对古代金属铸币的研究和收藏,一直是泉界同仁广泛的关注热点。
研究、收藏古钱的意义在于古钱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物,曾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王朝都有铸造。一般说来,当社会安定时期,钱币铸造整齐划一,重如其文;当社会动荡衰败时期,钱币就变得粗劣混乱,严重贬值。因此,古钱不但是研究经济史、货币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和体现国家兴衰、各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遗物。
四、近现代机制币
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铸币工艺后铸造出的各种机制币,包括金币、银元、铜币、镍币、铝币等材质,它们是古钱的终结者。近现代金属铸币主要是指银元和铜元。
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械局试铸过一两,以及一钱、三钱、五钱、七钱的银元在市面流行。光绪十三年(1897年)张之洞在广东省设造币局试造“光绪元宝”七三银元。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获准正式开铸银元,有正版银元和四种银辅币。后各省相继仿效,纷纷开铸近代银元。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改革币制,统一铸造新式大清银币。
清朝末叶,铜价昂贵,各钱局停铸制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首先在广东机制铜元—光绪元宝。新铸机制铜元整齐精致,在流通中受到欢迎,政府也大得利益,于是下令沿海各省仿广东之例都开铸铜元。1905年,清政府收回各地方铸币权,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厂,铸造“大清铜币”。我国铜元的铸行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其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中国钱币学上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尤其是清代晚期的龙纹铜币更为复杂,约有两千种版别,可堪称为全世界古今机铸币之冠。
近现代钱币由于属机制币范畴,而且铸行时代比较晚,所以在解放前不太被大的收藏泉家所注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些泉界藏家开始留意这个领域。至九十年代中期,近现代机制币开始被大肆炒作。
五、古钞及铜版
古钞即宋、元、明时期的纸币。纸币起源于中国,创始于唐代用作异地汇兑凭证的“飞钱”,正式流通纸币,则是从北宋的“交子”和“钱引”开始的,
历经元、明、清,纸币已正式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内容丰富多彩。
宋代纸币无实物,有一块流入日本的印钞铜版,约为北宋实物。南宋的会子也只留下一块印钞铜版(清末民国收藏家陈仁涛旧藏)。以上两块铜版,有人认为所印之物具有纸币性质,也有人认为真伪难定。金代纸币的实物尚未发现,但有多例印钞铜版存世,如山东东路交钞壹拾贯版、五合同交钞壹拾贯版、北京路交钞壹拾贯版、贞祐宝券二合同伍贯版等等。元代纸币有实物存世,各地收藏的有中统钞一十文、三百文、五百文,至元钞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至正年间印制的中统钞五百文、一贯等。此外,还存有元代印钞铜版,有中统钞一贯、至元钞一百文、二百文、二贯诸种。明代只有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面上一直用洪武年号。明代宝钞和它的铜版存世以面值一贯的居多,一贯以下很稀少。清代顺治发行的顺治钞其实物至今尚未发现。今天见到的是咸丰年间发行的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宝钞与官票合称“钞票”,现代所谓钞票即来源于此。
六、清末的纸币和钱票
清末有五种不同的机构发行纸币和各种钱票,这五种机构是:(1)户部(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2)外国在华银行和中外合办银行;(3)私营商业银行;(4)各省官银号和官钱局;(5)私营钱庄和银号。这五类货币机构在清末各自发行不同的兑换券和流通券。按币种来源,可分为银两票、银元票、辅币和小洋票、铜元票、制钱票。各种票面的数额又可分为若干等级,纸币种类和面额极为复杂,银两票上多标明各地不同的银两平色,制钱票也多以地方制钱如东钱、中钱、九八钱、九五钱为标准。银元票也随着各地流通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如东北地区和广东多通行小洋为本票,俗称小洋票。而其他省份则通行大洋票。
私营钱庄和银号发行的纸币叫票贴,最早起源于山西,又称作钱贴、钱票、银票等,清代、民国时期由从事金融业的钱庄、银号、当铺、工商铺号或地方商会等非官方机构或个人发行,能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内流通,是一种可兑换的纸质民间信用货币,有“票”、“贴”、“条”、“券”等称谓。
七、钱范
即指我国古代铸钱用的母范和子范,有铜、铁、陶、石等多种质地。我国在先秦时已用硬范铸钱,到唐代后始用沙范。沙范用后就毁,无法保留,很难见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多为战国、西汉、东汉、新莽等各朝的硬范。这种硬范,又可分为铸钱用的阴文陶、石、铜范,和用于印制阴文的铜、石、陶质阳文范。
清代乾、嘉以来,金石收藏研究之风大盛,战国、秦、汉之际的钱范,成为金石学家追寻的对象。
今天所见的钱范以西汉半两、五铢及王莽钱范为最多。钱范的收藏价值主要是看它的质地,铜范最高,其次是陶、石等质地。
八、压胜钱
在我国古代钱币中有一部分非正式行用的钱币,它虽然铸造成钱币的形制,但却没有货币的职能,这就是压胜钱,亦称为“厌胜钱”。因大多数有花纹图案,故民间俗称为“花钱”、“玩钱”。因其上面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所以又有学者将之称作“民俗钱”。历代压胜钱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大都是民间私铸。材料一般是金、银、铜、锡、象牙,其中尤以铜质居多。压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辟邪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是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货币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压胜钱是我国古钱与民风、民俗渊源关系的一种体现。上面的图案多与历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神秘文化有关,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目前,中国历代钱币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钱币的收藏和鉴赏活动更是欣欣向荣。无论是作为一名研究学者,还是作为一名收藏家,我们都要有独特的建树,注重钱币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界定收藏、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历代钱币及相关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