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银元宝,许多人都以为它的形状十分美观,不仅有两只高耸的耳朵,还有光亮的身体,其实这是受文艺作品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觉。真正的银元宝下半部密布蜂窝状的气孔,不规则的缺陷十分严重。从历史上流传下的实物看,大部分银元宝都没有高耸的耳朵,外形也不美观。
我国最早的银钱叫“白金三品”,它的含银量相当低,绝大部分是铅锡,流通时间不长。接着流通的银饼,含银量有了提高,外形仍不美观,发行量也不大。到了唐朝,银钱从圆饼状变成长方形,称为银铤,它的规格与当时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笏相似。大铤重量相当于唐代50两,折合1800克左右,正反两面均刻有文字,是铸成后凿出来的。此外,唐代还推行一种小银铤,形似砝码,与现在的“定胜糕”形状差不多。这种小银铤到了宋代被全面继承,长方形的大锭反而被淘汰。当前国内外可见的实物大都是南宋的银铤。
带耳朵的元宝是从明代才开始铸造发行的。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受西方银币的影响,元宝的两只耳朵再次消失,开始流行貌似高庄馒头的银锞子,每锭100—500克不等,由于使用时需反复校秤重量,极不方便。清代后期,中国开始按照西方银币的样式铸造银币,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银锭、银元宝和银锞子的历史。现代银币以精美的设计和优良的铸造多次在国际上获奖。
银锭、银元宝是重要的收藏品,由于数量上的限制,便出现了许多用铅锡仿造的伪品。这些伪品无蜂窝状气孔,也没有黑色的包浆,外表较为光滑,与真品相差较大,所以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