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面额壹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上加盖有“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的红色印章,足以证明此券曾作纸币流通。
该券面为蓝色,长12.5、宽8.5厘米,上中间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的字样,右边为“省字第43157”号,左边为“公历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图案以革命红旗为背景,两名革命战士手握斧头、镰刀和武器,阔步前进。战士的右、左分别为“壹”、“圆”,正中间印有红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一财政部”圆形印章,下为“财政部长谭余保”。整个设计美观大方、构思严谨、主题明确,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尤其是券面上两名战士形象,栩栩如生,豪情奔放,神采飞扬,表现了苏区军民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展示了苏区人民革命的风采。
背面为红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条例”:“一、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为发展革命战争起见,特募集公债以充裕战争经费,特定为‘革命战争公债’。二、本项公债定额国币八万元。三、本项公债利率定为半年一分。四、公债券分如下三种:(1)伍角、(2)壹元、(3)贰元。五、本项公债规定还付息,从1933年7月1日起为还本还息时期。六、本项公债完全得以十足作用,完纳1933年的商业税土地税等国家租税。但以缴纳1933年上半年租税者,则无利息。七、本项公债准许买卖抵押及其他现款的担保品之用。八、如有人故意破坏信用,破坏价格者以破坏苏维埃革命战争认罪。九、本项公债之售票及还本付息者,由各级政府财政部、红军经理处等分别处理。十、本条例自1933年1月1日公布施行。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袁德生,副主席:张启龙、谭余保”。
袁德生(1894—1934年),湖南浏阳人。早年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采煤工人。1922年9月积极参加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30年8月参与领导创建红军湘东独立师,10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10月任中共湘赣省委常委、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任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4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在江西泰和县境内的赣江中。
张启龙(1900—1987年),湖南浏阳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1931年10月,担任中共湘赣省委委员、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军事部长,1932年2月担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担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59年担任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1978年12月,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在上海逝世。
谭余保(1899—1980年),湖南茶陵人,家庭世代务农,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担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1933年4月担任主席。主力红军长征后,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担任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主席、游击支队政委。建国后,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监察组长等职。
湘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中部边界,以江西省永新县为中心,全盛时期辖安福、莲花、宁冈、遂川、攸县、茶陵等21个县,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1932年底,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充裕红军军费,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发行8万元短期公债,面额分伍角、壹元、贰元三种,半年还本付息,利率半年一分。苏区人民群众以革命事业为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节衣缩食,拿出仅有的积蓄和金银首饰,少的五角,多的三、四十元,踊跃购买公债,如湘赣省石印局职工每人拿出三个月的工资,购买公债计803元,人均达12元。全省仅用两个月,就将公债全部推销,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1933年7月,公债到期,省苏维埃政府积极做好兑付工作。为简化手续,节省开支,付息后,在壹圆券上,加盖“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视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分行的银元券等值流通。
历经近70年的风风雨雨,加上国民党的残酷清剿,能保存至今,已十分珍罕。这枚公债券无疑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凝聚了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殷殷深情和无私无畏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