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国年间,因我国币制紊乱,从银元、元宝、铜元、纸币到制钱,货币种类繁多,上自朝廷、各省衙门,下至民间私人钱铺多有钱票发行。在山西,晋人一向以经商闻名,清末一位美国学者在《贸易报告·1866年》中这样形容晋商:“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
私贴钱票是指非政府部门发行而由民间钱庄、钱铺、当铺等私人金融机构印制流通的票贴。它们分庄票、兑换券、汇票等,这其中私人金融机构发出的庄票数量最多。
庄票:钱铺,钱庄,当铺按寄存客户存入钱(银)多少而填发的存款票贴。不记名,认票不认人,可以在市面流通购物使用。晋省的庄票形式多为直版,票面中心填写金额,左为年份日期、发票者名称;右为字号(庄票编号),一张庄票上的防伪印章少到三、四枚,多至七、八枚不等、而且多数印章刻制精美、用料考究,为达到防伪,极个别印章在方寸大小的印面上,能刻蝇头小楷上千言,内容多为历代名家名言。庄票在清朝早中期时一般印制比较简单,如笔者在山西长治县王董村征集到的一枚“美兴当”发行的壹百壹拾伍钱的票贴,发出时间为嘉庆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票面设计及印章雕刻就极为简明,防伪性也较差。此票是山西目前发现的清朝年份较早的庄票实物。从我们收藏到的许多枚实物研究发现,庄票分即票、期票两种。钱铺(庄)见票即付现款者为即票。限期付款者为期票。期票之期限有五日、十日、二十日之分,执票人依期持票到钱铺(庄),钱铺(庄)即照票付以现款,别无其它手续。当时,“即票”发行的较多,期票较少,有些即票开出后参与流通很长时间不去兑现,也就成了“期票”。民国时这种现象较多。在庄票金额上用毛笔勾划黑圈,是兑付勾销后的废票,是已经付讫缴销作废的符号,因庄票付款后要销毁,所以此类票极难从钱铺(庄)流出。对我们收藏此类庄票带来一定的难度。
兑换券:钱铺自行印制并发行有固定面额的纸票。兑换券外观及性质上已相当于银行钞票。同庄票相比不同的是:1、兑换券的支付无期限,庄票则有五日期、十日期;2、兑换券收况后仍可发出,庄票则付款后勾销销毁;3、兑换券认票付款,不认执票人姓氏名谁。庄票虽认票不认人付款,然必须有收款人盖章或画押于票背,以明该张庄票的来历;4、兑换券不能挂失,庄票有时则可挂失;5、兑换券多为印制精美、防伪较强、设计考究、面额较小,带有辅币性质的横式版形。而庄票金额、日期、编号往往用毛笔直接填写,印制粗简、单调。
汇票:钱铺(庄)对于委托汇款者所发出的支付汇款的票据,亦称收款人收取汇款的凭证。这种票往往是甲地钱铺(庄)出票,乙地钱铺(庄)兑付,有钱铺(庄)与钱铺(庄)的汇兑,也有总庄与分庄之间的汇兑。山西黎城县东乡的“永顺钱铺分号”汇给山西平顺县候壁村“永顺总号”的壹仟文票,即是分号汇给总号的凭证,从形制上看与庄票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填写上有明确的交待。此张票上用毛笔填写道:“凭贴到候壁村(平顺县)本号取大钱壹千文”,发出票者为“黎邑东乡”“永顺”号。
在我收藏到的钱贴票中,有些是未流通使用过的,此类票有直版也有横版,票面上的字号、时间、金额(有的已经印制)、印章均为空白,对研究庄票的流通过程用途不太大,但对了解某地开办过什么钱铺、名称叫什么、发行多大面额票贴还是有重要资料价值的。我同样将其做为收藏的一个品种。
目前,在收藏界对旧时的私贴钱票的研究还只是初级阶段,很多实物资料还需要深入的探讨、认识,我们可借鉴的史料典籍尤其是钱票实物并不丰富,这就有待今后注重积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