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有一种跟古代铜钱形制相似的花钱,严格地说,这种古代花钱不是钱,因为它在当时是不能进行流通的。用现在的话讲,它是古代的“纪念币”。
中国古代将各种非流通钱币,列入“厌胜钱类”。其实,许多用做馈赠、赏玩、祝寿等等钱币,不属于迷信的厌胜钱类。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把古代不能参与流通的钱统称为花钱。古代花钱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开始流行,明清时期花钱极为盛行。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康乾盛世,那个时候花钱成风。比如进京赶考的,喜欢带着“连中三元”,“官居一品”;做买卖喜欢带着“一本万利”,还有“满载而归”,因为做买卖那时候使用船支,在大运河来来往往,货船的桅杆上都要挂一个钱;又如乾隆年间,人们不仅身上带着花钱,甚至于连抽烟的烟荷包坠儿,上面也是钱;老头拄拐棍,拐棍上挂着钱,甚至大街上的剃头匠,剃头刀把,都挂着钱。花钱跟中国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内容相当深,文化积淀也厚。所以也有人叫它民俗花钱。
中国古人有带玉的风俗,但是普通老百姓带不起玉,只能佩带铜钱。古代花钱既经济又实用,如符印钱、四神钱、避毒钱、厌胜钱等等。在汉、唐时期,古代花钱在民间也极为流行,尤其是中国的生肖钱。在民间,凡是生日,本命年,人们都在腰里边带一枚生肖钱。
中国古代花钱中的结婚用钱,是民间老百姓广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一种风俗,如撒帐钱、麒麟送子钱、压箱底钱等等,都是结婚时用的喜庆钱。
中国古代花钱品类繁多,散落在民间的花钱地域广泛,市场上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品相很好的花钱。如果收集成系列,也是一个投资与把玩的好藏品。
中国唐宋时期的民间花钱,大部分为青铜铸造;到了明清时期,花钱则普遍使用黄铜铸造。很多花钱都是四炼精铜,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因此,古代花钱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髓。
经过三十多年的悉心收藏,古代花钱现已成为景浩先生研究民俗文化的主要课题。他要把古代花钱的使用范畴和历史背景搞清楚,在花钱的研究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