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钱"是一种外圆内方孔的铜钱,面值折合两个平钱。正面刊写郑成功亲自手书的"永历通宝"4个中文字,有草、行、篆书三种字体版别,背无文字。厚薄不一,重量多在5.7—8克之间,直径28—29毫米左右,穿径6毫米。据江日升《台湾外记》载,这种"永历通宝"铜钱经三次在日本长崎铸造。第一次清顺治8年即南明永历5年(1651年)12月,郑成功驻厦门时,"以甥礼遣通好日本,王果大悦,相助铜铅,令官协理,铸铜火贡,永历钱……"第二次是郑成功在台湾逝世后,其子郑经"上通日本……并铸永历钱……"第三次康熙13年(1673年)4月郑经在厦门组织征战福州时,"又差兵部都事李德往日本,铸永历钱。"
1684年,清收复台湾后,"永历通宝"仍然一直在闽台延用至康熙28年(1689年)。
"永历通宝"国姓钱,铜质优良,又是"国姓爷"手书,很多人把它珍藏起来,时过三百多年,民间仍时有发现,除草、行书体钱。
"国姓钱"从1651年直至1689年止,虽然流通时间不是很长,流通范围也不广,但作为研究海峡两岸的渊源关系和郑氏政权这段历史,唤起我们的民族意识,还是有其重要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