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顺治帝在位共18年,这期间主要流通的是“顺治通宝”铜钱,其铸造成色为铜七锌三。当时除在京师设立“宝泉局”(户部局)、“宝源局”(工部局)等两个钱局外,还在全国其他地方相继设立了“陕”(陕西)、“临”(山东临清)、“宣”(河北宣化)、“蓟”(河北蓟州)、“延”(延绥)、“原”(山西太原)、“西”、“云”(密云)、“云”(云南昆明)、“同”(山西大同)、“荆”、“河”(河南开封)、“昌”(江西南昌)、“宁”(宁夏)、“浙”(浙江杭州)、“东”(山东济南)、“福”(福建福州)、“阳”、“襄”等共计22个钱局。其中,“西”指“宝西局”,其所铸顺治钱存世极少,有专家对此钱是否为顺治年铸尚存异议。
顺治钱不仅铸造范围广泛,且版别甚多。其有关版式和铸造的详情,经笔者搜集资料进行考证,现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
1644年(顺治元年)冬,在京师设工部“宝源局”(设炉50座)、户部“宝泉局”(设炉100座),开铸了仿明朝钱制的面文顺读、光背、重一钱的“顺治通宝第一式”。此后不久,又开铸了背面有“工”、“户”、“河”、“临”、“宣”、“蓟”、“延”、“同”、“云”、“荆”、“昌”、“原”、“宁”、“浙”、“东”、“福”、“阳”、“襄”等18种字样的记局钱,称为“顺治通宝第二式”。全年铸钱共计7166.39万枚。
1645年(顺治二年)2月,在大同、密云设局铸钱以充军饷,全年铸钱共计44375.1万余枚。该年制钱重量为一钱二分。
1646年(顺治三年)正月,在湖广设局铸钱。2月,又在延绥铸钱。全年铸钱共计62482.39万余枚。
1647年(顺治四年)5月,在广东、河南设局铸钱。10月,又在江西铸钱。全年铸钱共计133338.4万余枚。
1648年(顺治五年),全年铸钱共计144949万余枚。
1649年(顺治六年)正月,在福建设局铸钱。4月,又在浙江、山东设局铸钱。
1650年(顺治七年),全年铸钱共计168242万余枚。
1651年(顺治八年),制钱增重至一钱二分五厘。1652年(顺治九年),全年铸钱共计209763万余枚。
1653年(顺治十年),开始铸行“顺治通宝第三式”。此种顺治钱重一钱二分五厘,特点是在钱背穿左部有“一厘”二字,右部有“户”、“工”、“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浙”等17种汉文局名,是一种“权银钱”(即每文铜钱相当于银一厘)。该年6月,在江南、宣府、临清、蓟州、密云设炉304座铸钱。7月,严立钱法,定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文折银一两,严禁私铸。
1654年(顺治十一年),全年铸钱共计248854万余枚。
1655年(顺治十二年),全年铸钱共计241387.8万余枚。
1656年(顺治十三年),全年铸钱共计260487万余枚。
1657年(顺治十四年),户部奉谕,钱背铸“宝泉”二满文,此为钱背铸满文之始。后工部亦照此铸“宝源”二满文。这种钱称“顺治通宝第四式”。
1658年(顺治十五年),全年铸钱共计14017万余枚。
1659年(顺治十六年),全年铸钱共计19185万余枚。
1660年(顺治十七年),复开各省镇鼓铸,背穿左部为满文,右部为汉文的记局钱,共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等12种,此为“顺治通宝第五式”。从此,清朝的制钱形制开始相对固定,再无过多变化。是年铸钱共计28039万余枚。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驾崩。8月,“康熙通宝”开铸。
“顺治通宝”虽铸量很大,但其中不乏珍品。比如顺治折二型(背穿右“二”),以及顺治折十大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等,都是存世稀少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