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锡镶茶具始于清末,盛产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殖民统治时期,声名远播至东南亚及欧美,目前仍然是威海最具地方特色、最负盛名的旅游纪念品之一。作为山东威海人,对本土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兴趣,所以对遗存下来的锡镶手工艺产品,更是有意识的加以收藏。
对于锡镶紫砂壶,人们可能并不陌生,然其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却不为人们所了解。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将锡合金通过冶炼、铸制、镂雕等手段制成各种图案,然后镶嵌到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具之上,最后经过精心焊接、打磨和抛光,使其最终成为各种精巧美观的实用艺术品。茶具的锡镶讲究部位,锡片图案美观。
然锡镶工艺究竟是怎样在威海出现的呢?流传在当地的一些说法很是耐人寻味。1898年,英国人向清政府租借了威海卫,每年都有大批的英国军人和海外政要商贾云集于此。一日,一名英国商人到威海城里一家锡铺中购买酒具,转了半天没有发现中意的,却看上了店铺掌柜手中一把带锡嘴的茶壶。当他提出要购买时,掌柜却大笑并连称不卖。原来,有一天他喝茶的时候,不小心把心爱的茶壶嘴碰掉了,扔了又舍不得,琢磨一番之后便来了主意:用锡制做了一个壶嘴镶了上去。如此一来,不但不显难看,反倒感觉别致了,于是更加爱不释手。见英国人执意要买,掌柜只好答应再做一个卖给他。最后他特地将一只茶壶的壶嘴掰掉,然后安上了一个锡制壶嘴。英国人如愿以偿,喜不自禁,回国后每每拿着它向朋友炫耀,令他的朋友们也颇为羡慕。
第二年,那家锡铺里来了一群英国人,一进门就连说带比画,示意要买那种带锡嘴的茶壶。掌柜从中看到了商机,便买来大批茶壶并全部打掉壶嘴,然后再装上镶锡壶嘴摆上了柜台,结果很快被好奇的英国人抢购一空。与日俱增的需求,使许多锡铺纷纷加入到茶壶加工业上来。由此促进了锡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镶锡的部位也从最初的壶嘴扩展到壶的全身,并逐渐出现了龙凤、人物、文字等十分复杂的图案,锡镶的种类也从茶壶逐渐扩展到包括了牛奶壶、糖罐、花瓶、茶叶盒等十几个品种,成为具备整套制作流程的成熟工艺。随着来威海的外国商船和游人的增多,购买量也大增,锡镶工艺品逐渐成为威海蜚声海外的特色产品,锡镶业也达到了全盛时期。
我收藏的这件“矮蛋包”锡镶紫砂壶(见图)高10.5厘米,口径8.7厘米,砂质偏红,壶底有“冯记选制,顶上紫砂”印款。壶盖外部全部包锡,嵌“光绪通宝”铜钱于盖中通气孔之上;镶锡于壶颈、流、圈足和壶身,并以黄铜条与紫铜线嵌于锡之边缘。壶嘴的制作非常精致。据老人讲,镶壶的作坊从宜兴订购的紫砂壶是没有壶嘴的,通常是以浇铸成型的锡壶嘴镶于壶体,制作工艺更是讲究。此把锡镶壶壶身镶荷花,壶流根处为两只桃形纹样,还有钱、结等吉祥图案,与壶身浑然一体,好象身披铠甲的武士,给人一种结实厚重的美感。像这种早期的全镶紫砂壶,主要的销售对象是英国人,他们把这精美的手工艺品视为宝贝带回国内,而威海普通百姓是受用不起这样的奢侈品,即便有消费者,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达官贵族。这也是现在民间很难碰到这种锡镶壶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