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的收藏中,古旧家具既实用又可升值,是某些人士的首选。在北京闻名世界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家具交易是一项效益突出的大宗生意。每个双休日的大清早,总有一些远近郊区乃至北京周边县市装满家具的汽车汇集此地,供行家们过眼、选购。每到这时,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切磋之声、成交之举不断。
我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时期,形成了独特风格,被世人誉之为“明式家具”。
我们从历史文献和文化遗迹上,还可以看到,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玩赏、收藏、著书和参与设计家具之风,蔚然兴起于文化圈内。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无疑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
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可以说,从五代开始,经过两宋,包括辽金。到了明代,社会经济繁荣、对外频繁交流、开放海禁以及科技进步和文化发达,家具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家具至明代,已是品种齐全,造型丰富,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成熟期、总结期了。
由于明代细木家具用材都是坚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遗留于今天的珍品,为数不少。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明代家具实物,全国各地还出土了一批明代家具实物和模型,如明嘉靖时的廖纪墓,明万历时的潘氏墓,明万历时的王锡爵墓,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等,出土了很多家具实物和模型。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个人收藏,和散藏于民间的家具实物。
清代家具,从发展历史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继承了明代传统,家具风格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特点,可以称为明式。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代历史上的兴盛期,也是清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的造型、结构、品种、式样,都有不少的创新,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从雍正年开始,家具新品种、新结构、新装饰不断涌现,如折叠式书桌、炕格、炕书架等。在装饰上也有新的创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钿、婆罗漆面、掐丝珐琅等。另外用福字、寿字、流云等描画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时的一种新手法。
到了清朝黄金时代的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珍品。这些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国势与民风。这些盛世家具风格,与前代截然不同,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
道光以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连串的丧权辱国事件,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开始衰微,外来影响日益扩大,外来家具也不断输入,传统的家具风格受到了冲击,并随之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世所公认的不良倾向,这就是清代晚期家具的特点。
在清代家具中,有苏作、广作、京作三种作法,或称为三种风格。一般认为苏作更多地保留了明式传统,广作更多地代表着清式风格,而京作居于两者之间。
总之,清代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上雄伟、浑厚,装饰上富丽、豪华,表现出强悍与富贵的气派,成为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
现在,有关古旧家具的媒体宣传、书籍出版、展览销售十分活跃,明清高档家具价位一再攀升。上世纪80年代初仅几千元的黄花梨画案,去年在北京艺术博览会上竟标价40万元。在各大商场的专卖店,凡置有一套古旧桌椅、悬挂几件仿古漏窗的,就透出一种儒雅温馨的文化气息;很多茶舍、酒楼,也日益注重古旧家具陈设对人们心情的影响。
明清家具的用料
硬 木
考究的古家具多采用硬木,它们大都质地致密坚实,色泽雅静,花纹生动华丽。因为硬木的木性稳定,所制成的家具流传时间也很长。而现在常见的硬木有紫檀、黄花梨、鸡翅木和酸枝等。
1.紫檀:自古以来,紫檀就被认为是最名贵的木材,其质地坚实,且生成速度缓慢,无论是原料或家具上的用材,很难超过一尺。因此大部分的家具都是数块接榫而成,如出现整面板材则是相当珍贵难得的。紫檀的色泽多为紫黑色,几乎不见纹理,但散发出的静穆高贵却是其他木材所难以比拟的。
2.黄花梨:黄花梨多半出现在明式家具上。黄花梨木质致密,颜色从浅黄到暗棕,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一般黄花梨家具使用越久,色泽反而越光亮,更适用于现代空间。
3.鸡翅木:鸡翅木与其他硬木相同,其质地坚实,纹理紫褐色深浅相间,纤细动人。后世在使用时,令其线条更为流畅,在传统中注入了新意。
4.酸枝:真正好的酸枝近似紫檀,但光泽与颜色略淡,色泽温润,其产量也较多,常被用于制作家具。
软 木
软木的种类繁多,制作成家具,价格上也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除了少数的软木如榉木、楠木伸缩性小,材质耐久稳定外,其他软木多质地松软,多适合制作小型家具与细部的雕琢,如装饰花纹的雕刻等。
木料是否好雕关系着图案能达到何种精细程度,因此,不少飞禽走兽、蔬果花草均用软木雕刻。另外,许多软木在使用时也多和硬木搭配,榉木、樟木、松木和杉木都是现在常见的软木材质。
明清家具的作伪pkE帝国开发
古代家具与其他门类的文物一样,也有作伪现象。目前,在市场价格不断提高的刺激下,作伪的手法越来越高明,赝品屡屡应市。部分利欲熏心的投机分子,甚至不惜破坏珍贵的古代家具原物,以牟取高额利润。古代家具的作伪,已成为每个家具收藏、爱好及研究者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常见的作伪手法如下,供鉴定时参考。
假冒良木
利用硬木家具的材种不易分辨的特点,以较差木材制作的家具,混充较好木材制作的家具。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制作材料,如紫檀、黄花梨、花梨、铁力木,如遇上述种种特殊条件,就更易冒充了。此外,即使自然色泽与高档木料不一致,投机商也会恣意改变本色,冒充高档家具。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对家具的审美观有所变化,开始崇尚自然色泽和纹理。于是,具有漂亮木纹的黄花梨木色,身价骤增,且被大量冒充。
拼凑改制
许多古代家具往往因保存不善,构件残破缺损严重,极难按原样修复,于是就有人大搞移花接木,移植非同类品种的残余结构,凑成一件难以归属、不伦不类的古代家具。上述作伪手法,也见于把架子床改成罗汉床。架子床因上部的构件较多,且可拆卸,故在传世中容易散失不全。家具商常用截去立柱后的架子床座,三面配上架子床的床围子,仿制成罗汉床出售。
常见品改罕见品
不少家具商把传世较多且不太值钱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改制成较为罕见的抽屉桌、条案、围棋桌。实际上,投机者对古代家具的改制,因器而异,手法多端,如果不进行细致的研究,一般很难查明。
化整为零
利用完整的古代家具,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额利润。具体做法是,将一件古代家具拆散后,依构件原样仿制成一件或多件,然后把新旧部件混合,组装成各含部分旧构件的两件或更多件原式家具。最常见的实例是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对椅子,,诡称是旧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