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政协委员建言治堵 需摇号限制私家车数量
“武汉要打造碧水蓝天的宜居城市,放任机动车辆增加可不行。”昨日,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乔万尼时装公司董事长傅杰建议,武汉市要适当控制新增机动车数量。
傅杰说,2011年1月至11月,武汉平均每月新车上牌1.2万辆,截至目前,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20万辆,公共交通的出行率仅为23.8%。“很多路段经常出现交通拥堵,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白白浪费大量能源,影响城区的空气质量。”傅杰苦笑着说,“有一次我已经从武汉飞到上海,我一个朋友从武昌到汉口还堵在路上。”
傅杰建议,政府要适当控制新增机动车数量,并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对超标排放的车辆进行严格管制。此外,他还建议武汉可参照北京、上海对新增机动车上牌进行摇号,并根据排量大小收取不同的上牌费用,类似国外环境污染税,每辆车起征点为2万-5万元,以减少机动车盲目增长,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从而缓解停车难、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2010年底,北京市开始实施小汽车“限购”政策。由于“限购”,北京一年少增加60万辆小汽车。2012年,北京为“治堵”,将继续实施机动车购买指标摇号制度。
交通专家胡润洲——
“私家车不能当自行车用”
对于武汉市到底该不该控制新增机动车这个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交通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胡润洲。与政协委员傅杰的观点不同,胡润洲认为,武汉市现在还远没有到要限制新增机动车的时候,“武汉的问题不是车多,而是车辆使用不当。”
胡润洲说,目前武汉市的私人汽车数量约为60万辆,武汉市民的车辆拥有量约为每千人100辆车。他说,目前全国有11个人口超过百万、机动车保有量也超过百万的城市,其中武汉市民的车辆拥有量是最低的。
胡润洲说,武汉市私家车的出行总量里,45%的车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这完全是把汽车当自行车用。”胡润洲说,有的市民过个早、买个菜都开车去,用车的频率太高了,这是对机动车的使用不当。他还列举了两个数字:在国外,平均每辆车每年的行驶里程为8千公里到1万公里,而在武汉,这个数字是3万公里以上。
至于堵车问(微博)题,胡润洲认为,一大原因是武汉市的路网结构不合理,密度很低,导致分流能力很差,微循环很少。此外,武汉市的快速路还不够多。另一大原因是,武汉市目前的公交系统不能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很多市民被迫使用机动车。
扩建大巴停车场多修五星级公厕
委员争相为汉街献策
去年9月底开放的楚河汉街,这条全国最长的水岸商业街,被认为是武汉市一张崭新的名片。昨日下午的政协会小组讨论会上,一些政协委员热议楚河汉街,期望这张名片更加完美。
武汉市政协委员赵群说,楚河汉街已成为一些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非常遗憾的是,楚河汉街周边缺少旅游巴士的停车场,这给游客造成诸多不便。
政协委员赵嵘建议,对汉街地面、路灯、雕塑等设施进行完善,增加汉街和楚河沿岸的免费休闲设施,增加座椅、遮阳棚、标识标牌等便民设施。她还建议,在汉街建设高水准的旅游服务中心,免费发放楚河汉街游客指南和宣传品。做足楚河的水文章,开辟更多游船航线,设置不同价位,满足各阶层人士畅游楚河的需求。
政协委员陈石羡提到很多人逛汉街的感受——不太方便。她说从公正路进入汉街,必须要走到中北路才能过楚河,对于步行者来说这段路非常长,一些人走到中间进退两难,建议再建两座人工桥,方便游客。她还称在汉街上厕所比较难,厕所太少,档次不够,需要增加几座五星级的公厕。
多份政协提案支招“停车难”
建议一:划定“真空泊车时段”
武汉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副教授卢俊认为,要充分发掘路内车位的潜力,采取“主干道慎划、次干道适当划、微流量小路能划尽量划”的做法,允许道路在规范停车、不影响消防通道的前提下,有一个“真空泊车时段”,如晚21:30至凌晨5:30,车流量较小的情况下,路边可随意停车。
建议二:鼓励民间资本建停车场
民革武汉市委提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兴建地上立体停产场、地下停车场,允许产权转让,激发其积极性。
民进武汉市委认为,可以尝试对长期空置的地下停车场征收空置费,促进地下车位的有效利用。
建议三:完善停车诱导系统
卢俊委员认为,解决“停车难”,关键在于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减少入库车辆排队,降低驾驶员无效行驶时间,而停车系统信息化、智能化非常必要。
他建议,完善城市停车诱导系统,普及不停车收费系统,设立统一的诱导显示屏,通过诱导屏、交通电台、手机短信等发布免费停车信息。
望隽 庞正 吴质 杨磊 刘春燕
(楚天都市报)